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越來越的事實表明:服裝企業正處在外貿與內銷,批發與另售,生產與品牌的系列挑戰之中,不斷深入的金融危機,更是把這種選擇不斷放大,使之成為企業二選一的規定游戲。令人沮喪的是,今年2月份出口下滑達25.7%,已經連續4個月的下滑。很多企業的外貿訂單并未回曖,09年上半年出口負增長己成定局,在此種情況下,高度依賴外貿的紡織企業,該如何應對,這就是上面提到的二選一的游戲。本文試圖就這個問題的細化方面提供我的觀察。
一、沒有“開關權”的日子
在金融危機之前,服裝企業大多以做外貿為主,屬于“三無”企業。無客戶,無渠道,無品牌。成功的秘訣是靠低成本的人海戰術獲得,所以,這些企業中小服裝企業起步階段都不外乎走兩條道路:一是為別人貼牌,俗稱外貿(當然也有內銷的貼牌)。二是做政府或企業的制服,俗稱定制。這兩都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從形態上來說,他們玩的是批發。即標準化,低價格,大批量,不留名。當然,這個批發不是渠道意義上的“批發”,而是制作意義上的“批發”。誠如農民種地一樣,加工生產好了。至于誰來消費,企業并不知道。這些企業,主要的功能就是有成批化標準化的制作生產能力,其它的市場能力一概不具備。這樣的企業,我稱之為“三無”或“停電”企業。因為沒有開關權,別人想停電就停電,企業一直處于被動生存當中。
具體的講,這樣的企業只有生產能力,沒有設計能力,渠道能力,品牌能力,沒有這些,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客戶源,客戶源都掌握在渠道商的手里或者終端客戶手里。一個外貿的渠道商不下訂單,或一個政府或企業的定制服裝做完,定單減小或消失,企業就像關了燈的屋子,剎那時全部都黑了。企業始終是在別人的操縱下生存,處在食物鏈的低端,看起來,企業人員很多,規模很大,實際上只控制了產業鏈的10%左右的利潤,其它90%都被渠道商或品牌商拿走了。這就是沒有“開關權”日子。
這兩條路的生存方式也有其好處,簡單,省事,只抓好質量就可以了。壞處是隨時可能被別人停電,企業的發展沒有長遠性,只有極個別的,能做到代工里的老大,但那只是IT界,具有通用性與規格化。但對于服裝企業來說,這種可能性不大,還沒有聽說誰是多個服裝大品牌所有的代工廠,原因就在于,服裝的個性化使然。
江蘇陽光企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生存的,而大部分服裝企業都類似。陽光企業在外貿訂單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拿到了政府,銀行,航空等機構的制服訂單,使它們的“電燈”還有一定的電量,使之處在轉型內銷的當口之中。像這樣的訂單,使他們一樣的企業都將過去外貿占70%,內銷占30%的市場結構進行了快速調整,將外貿與內銷的市場結構調整到50%左右,以有效的掌握電燈的“開關權”。
二、企業的處在“開關權”的當口
可以理解,起步階段的服裝企業,靠模仿與定制生存,也是不得以的做法,誰不想走向終端市場,獲得更高的利潤呢?無奈這些企業,要不然是小作坊起步,要不是然是剛從一個大企業出來的人單干,自己創業,當然是沒有多少資金和寬廣的渠道,更別說品牌了,有的就是了解一些行業情況與一定的制作技能。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只能是有生意就做,不能奢望有多高的利潤,必競生存是最重要的。
當然,也不能否認,靠別人供給電源的生活,讓很多服裝企業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學會了大品牌的技術,方法和管理,深知產業鏈發展的格局,欲尋求進一步的發展與突破。我稱之為,處在掌握“開關權”的重要關口。在此種情況下,一部分企業急攻近利,選擇了走山塞之路,結果是另一種“黑暗”日子。另一些企業,則開始了尋找“開關權”的另一次創業,這就是創立自己的品牌。
創品牌就要擁有自己的渠道,終端,傳播。而這些都需要錢和時間。對于初創企業不現實,對于轉型企業有難度。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不管是現實還是理想,擁有自己的渠道和品牌,是企業撐控“開關權”的核心。
三、“開關權”如何撐握
掌握“開關權”的最終捷徑還是要有自己的品牌,但企業啟始階段或轉型階段,品牌的建立是困難的。此時,企業從定制或外貿轉型內銷市場之后,建立渠道是核心之選,有了渠道就能有一定的銷售,在擁有渠道情況下,逐步建立品牌認知。但我們也知道,在沒有品牌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渠道有多難,光是超市、大賣場,商場,專賣店的潛規則都能把初入行的企業搞暈,其進場費、條碼費、上柜費、店慶費等各種費用,已經讓企業覺得,渠道不是那么好建立的,如果渠道建不成,又沒有品牌,企業如何內銷?
-- 來源:中國童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