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臨近“五一”,滬上商家又展開新一輪促銷大戰。一些消費者發現,在一些商場專柜、網上商城里,盡管商品標價很優惠,但在結賬時卻發現收銀條上的價格突然“上漲”,有的網絡商家則在運費、贈品方面設下價格陷阱,導致消費者實際支付的費用比商品標價本身高出不少。
對此,盧灣區消保委提醒消費者,在參與商場商品打折活動時,小心被打折忽悠了,多個心眼,謹防商場暗碼收費的發生。
貓膩一:結賬時才發現因系統“出錯”而漲價
最近,盧灣區消保委接到這樣一則投訴案例,消費者魏先生在滬上某商場購買了一件休閑服裝,原價698元的衣服打折后價格為209元。但結賬時他卻意外發現,收銀條上的“原價”變成了838元,折后價約為251元。魏先生馬上向商場方面提出異議,而商場專柜工作人員表示,由于公司柜臺的收費都按電腦系統提供的價格為準,因此不能退差價、也不能退貨。最后在消保委工作人員的協調下,對方才退回了42元差價。
這樣的“跳價”現象并非個別,在一些商場節假日促銷活動以及一些品牌專場特賣會上屢有發生。網友Luyi在論壇上發帖稱,“自己參加某品牌的專場特賣會時發現,衣服的優惠幅度多在1-2折,便一口氣買了7-8件,但結賬時才發現收銀條上的價格與衣服標簽上價格不同,對方就以系統出錯等理由搪塞過去。”
此外,在一些超市、連鎖店的促銷折扣活動中,一些消費者往往在結賬時才發現收銀條上依然標著“老價格”。
貓膩二:售價很低,運費很高
除了“跳價”的情況,一些購物網站上,賣家將商品價格標得很低,卻在運費、贈品方面設下“陷阱”。
淘寶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拍賣商品中,往往容易出現一些價格糾紛。近日網購新手Wily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她在參加淘寶拍賣時拍了一件小商品,商品標價為5元,但當Lily付款時發現,還需支付運費15元,于是表示想取消交易。而賣家卻稱,“買家承擔運費”這一條件在商品描述中已說明清楚了,因此由買家承擔運費是合理的。
此外,還有一些購物網站往往采用低價策略,將一部分商品打出醒目的“超低價”廣告。但當顧客剛買下某一個商品后,幾分鐘后再購買其他商品時,就被系統告知因網絡故障,賬單合并失敗,這樣消費者就不得不付兩次運費;還有的化妝品賣家在網絡店鋪中宣稱將搭送某個5ml的贈品,但當消費者實際購買時,卻被告知,如要買5ml包裝的必須另外加錢。
業內專家提醒,消費者參加商家打折活動時,應多個心眼,仔細核對收銀條,防止商場“暗碼”收費。而在網上購物時,在交易前應先查詢賣家的留言系統,看看其他用戶對該賣家的評價,要貨比三家,不要抱著貪小便宜的心態。最后,應注意留下交易記錄便于投訴。
-- 來源: 聯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