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六一兒童節前,廣東省質監局抽查了全省企業生產的兒童玩具、兒童服裝和兒童家具共202批次,合格138批次,批次合格率68.3%。監測報告顯示,廣州市場上的兒童服裝合格率不足一半。其中,部分兒童服裝中PH值與甲醛含量不合格,可能引起兒童皮膚發炎,甚至誘發癌癥。
年年這么多個部門進行抽檢,為何童裝的質量還是這么差?為什么非要等到6月1日這一天,才想起來為孩子們做點事呢……在互聯網上,很多網民發出了這樣的質疑;而與此相關的,則是整個服裝行業的生產廠家如過街老鼠般遭到老百姓的指責。
筆者認為,事情發生后,大家在不清楚整個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一味指責童裝生產企業是不公平的。為社會提供安全的童裝,不是童裝生產單個行業可以做到的,這需要上下游相關行業統一步伐,合力整改,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從面料生產、服裝生產到終端銷售,都必須嚴格把關,但不需要每個環節都參與檢測。面料生產商最好來參與檢測,童裝生產企業最好有相對固定的面料供貨商,并要求對方提供有關的檢測證書,銷售商同樣如此。但不管童裝生產企業還是銷售商,最好能承擔一定的檢測費用,在訂單上把檢測費用計入。
另一方面,童裝之所以出現諸類質量問題,與檢測成本偏高及企業抱有僥幸逃避心理都有關系。例如偶氮染料檢測過程中,一個顏色的檢測費用就需要四五百元,而童裝面料中常常含有多種顏色,如果每批產品都要經過檢測的話,成本還是相當高的。
進一步來講,檢測這一舉措本身無可厚非,但檢測程序方面卻存在很大問題。企業每年投在送檢產品的費用也超過百萬元,這本身就是對于企業、消費者雙方的一種保證。但如果服裝企業做大了,每年接受的產品檢測確是不計其數。這其中有來自國家權威檢測機構、國家消費者協會的產品檢查,也有來自各地方性檢測機構的抽查。相較而言,國家級檢測機構的檢測、通報企業、企業申訴、通報媒體等一系列舉措相當規范;而某些地方性檢測機構對于檢測標準和對檢測結果進行公布的程序缺乏系統性。一旦出現檢測誤差,就會對品牌在大眾消費者中的信任度造成危害。既然國家對于產品的質量日益規范,那么相應的檢測程序的規范化進程也不應停止。
除了檢測程序不夠人性化外,筆者認為,相關部門采取的監管的方法與力度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在童裝制造這個行業,尤其需要推行準入制。很多服裝廠租個民房,買臺縫紉機,雇幾個工人就可以開展工作了。行業門檻太低,難免魚龍混雜,給監管也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生產童裝沒有準入門檻,再多幾個部門再增加抽檢頻度,最多也只能多查出幾百批次的問題童裝。只專注于抽檢而不從源頭上設卡,相當于抱希望于企業自己良心發現,因為任何一種合格的產品,都只能是靠生產出來,而不是靠抽檢出來的。因此,抬高開設童裝制造的準入門檻、制訂更嚴格的質量標準是必須的,與此齊頭并進的,還必須包括提高廠商們違法與違規的成本。監管的效率,并不在于職能部門不停地去執法,更不在于每年例行公事地發布應節式質量報告,而應當在于科學的制度設計。整肅問題童裝,不只是廣東的事情,更是全國各地的事情。
--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