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很多企業感覺“為他人作嫁衣裳,心里悶得慌”,是不少中國出口企業在產業鏈條中的心理的真實寫照。這句話說出了我們的辛酸,也道出了其中的無奈。做慣了貼牌生產的中國企業在思索,在失衡的利益分配中,“中國制造要漲價”的吶喊如何實現?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就在《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一書中認為,進入21世紀后,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變平了。這個觀點捕捉到了全球化的一些新動向,但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平坦的世界遠未到來,產業分工中的上下游鏈條還將長期存在。
另一個不得不讓人正視的現實是,全球產業分工是在主權國之間進行,當我們喊出要漲價時,卻面臨著失去市場和生意的狀況。最終,可能連貼牌的錢都賺不到了。
如何清醒判斷和找準自身定位?全球分工與自身優勢如何充分結合?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讓我們來聽全球最大的手工工藝和家居裝飾連鎖店邁克爾斯公司執行副總裁朱為眾先生的思考。朱先生常年在中美之間奔波,深諳世界貿易格局的游戲規則并和中國出口企業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
CBN:對于“中國制造”的反思,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說法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在很多人看來,由于中國出口企業大多做的是貼牌生產,處于制造業的低端,覺得自己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
朱為眾:“為他人作嫁衣裳,心里悶得慌”,這句話代表眼下流行的一種觀點。就是我們的出口企業是做貼牌生產,電腦貼牌,服裝貼牌,鞋子貼牌,玩具也貼牌。
現在的零售商也真絕,他們根本就不躲躲藏藏,產品的價格牌上清清楚楚地寫著比出廠價高出四五倍的零售價,你愛做就做,不愛做我換工廠,再不行我就轉到越南、柬埔寨去。所以不少人就覺得錢都被外國人賺去了,自己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
-- 來源:大眾服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