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今年64歲的邱忠祥是武漢漢正街市場總商會副會長,他是漢正街第一代商戶。30年前,他在漢正街只有一個長1米的露天攤位。如今,他在漢正街里經營著一家5萬平方米的針織市場,他說他見證了漢正街30年來的風風雨雨。
邱忠祥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紡織服裝市場的一個縮影。30年來,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催生了一大批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營企業家,他們成為中國紡織服裝市場發展的最基本主力。30年來,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造就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
與改革同生
1978年,著名商業專家黃國雄與他的百余位同事赴河北保定考察市場,他們發現,有些地方的紡織服裝類市場正在萌芽。由于受到諸多限制,這類市場往往出現在“三不管”地段,成為“夜市”或“鬼市”。
就在那一年,漢正街服裝市場公開恢復了私營經濟,沖破了國營商業一統天下的格局,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進程中打開了一個缺口,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地區。以后,漢正街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由街邊攤到室內專業市場,由經貿型到貿工型,由內貿到外貿,曾一度位列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之首。
1982年,《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使漢正街聞名海內外:“漢正街是中國市場發展的風向標,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由此,漢正街被稱為“天下第一街”。
漢正街管委會主任姜文舫在回顧30年前的歷史時說,1978年,漢正街是名副其實的馬路攤點,只有104戶商家,年營業額少的可憐。但由于漢正街敢為天下先,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全國率先恢復了私營經濟,從而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30年后的今天,漢正街已成為一個擁有130萬經營面積、15000戶商家、日均流動人口30萬、年銷售額280億的大市場。
30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市場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顯著貢獻,在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培育品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0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市場創造了無數創業故事,孵化了一大批品牌企業。在推動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率的同時,加速了技術進步,提升了整個紡織服裝產業的生產力。
30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市場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民營企業家,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
在回顧30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市場的發展歷程時,黃國雄說:“中國紡織服裝市場的30年,就是改革的30年。”
買全球,賣全球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商品生產開始由短缺走向豐富,對流通的要求開始提高,紡織服裝市場日趨規模化,出現了以廣州白馬、東莞虎門富民、武漢漢正街、沈陽五愛、江蘇常熟招商城等為代表的專業市場。它們以其四通八達的龐大網絡覆蓋了全國城鄉市場。
進入21世紀,隨著國際上新型營銷渠道的不斷滲透,品牌意識的覺醒,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開始重新定位。特別是2001年我國加入WTO,紡織服裝行業和國際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一時期,紡織服裝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論是新興市場,還是舊有市場,都在提升檔次,擴大規模。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軟硬件的提高,國際上大規模的采購中心開始向中國轉移,部分紡織服裝市場承擔了國際采購的職能。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紡織服裝市場已經從最初的低檔、粗放演變成為以國際化、品牌化、市場化為標志的新型流通模式。一件中國產的名牌西服,其設計和面料可能來自歐洲,生產面料用的羊毛可能來自澳大利亞或新西蘭,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已在不經意間與國際接軌。
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認為,在未來發展中,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將成為世界性的采購基地和采購中心。未來,我國紡織服裝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市場,而且還要面對更廣大的全球市場。整個紡織服裝業是全球化配置,市場也是全球化的,誰的價格和質量最優,誰就會成為世界采購中心。目前,我國一些專業市場已經出現了世界性采購中心雛形,大規模的國際買家在那里聚集和采購。
上海服裝城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羅欣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買全球,賣全球,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正成為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中獨具特色、閃閃發光的金色環節。”
未來發展仍面臨制約因素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毋庸諱言,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秘書長錢晉對記者表示,近幾年,國際大型連鎖超市、購物中心、大賣場等零售業態在我國陸續出現,其在經營方式、服務功能、物流配送等方面存在優勢,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無疑受到了很大沖擊,尋找新的出路,成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共同追求的目標。
但是,一些專業市場存在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低、質量較為粗糙、管理水平低、交易和結算方式比較傳統等問題,此外,在合理稅賦和信用體系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這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
錢晉特別指出,今后,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分銷領域對外開放的深化,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新聞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