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近日,“洋垃圾”服裝翻新成“毒菌衫”銷售全國及流入香港,引起關注。目前,有不少人已經從淘寶上、街上的外貿店或者服裝尾貨批發市場里買到了洋垃圾服裝,也有部分店主在發帖爆料,不少服裝市場也在批發銷售這種垃圾服裝。“洋垃圾”服裝各處泛濫,折射出了中國服裝產業的軟肋,服企急需發展壯大自己的品牌。
服裝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服裝消費觀念調查顯示,低價格和各種個性服裝銷量最好。于是一些商販就打出“僅此一件”的口號來吸引消費者。多數人往往不去思考服裝的來源渠道。正是中國消費者這種消費觀念為“洋垃圾”服裝提供了溫床。
中國服裝業要發展,首先要提高國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的價值觀。如果國民都知道要保護自己,從正經渠道消費,那么“洋垃圾”的種種就不攻自破了。
中國品牌在于洋品牌的PK中落敗
目前國內服裝品牌與國外洋品牌相比真是傷痛多多,很多服裝廠家僅僅是為做服裝而做服裝,目光局限于一隅之地,或是關注于自己手頭的工作,或是緊盯著競爭對手的動作,卻沒有好好正眼瞧過市場和消費者。多數服裝企業對品牌的認識與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感知階段,單單把“能賺錢”看作優勢品牌的全部特征,這樣的態度做出來的服裝明顯缺乏準確的定位,賣點不突出,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服裝企業看到什么服裝好銷就生產什么服裝。
不僅線上市場如此,在網絡市場中,國產品牌的銷售量僅為洋品牌的1/7,在淘寶網服裝品牌銷量排名中,國際品牌以絕對優勢占據排行榜前位,而國產品牌交易額量僅為“洋品牌”的1/7。在80億元的“蛋糕”中,國產品牌服裝交易額僅為11億左右,約占總交易額的15%,顯示目前國產品牌依然競爭乏力。
服裝批發商、零售商“見利眼開”
批發商??打著清倉的招牌批發
當洋垃圾毛衣走私進入中國市場后,走私者將貨物提供給了一級批發商,一級批發商再將這批貨物轉手給開有固定檔口的二級批發商。這樣的檔口是消費者可以在某些批發市場上直接看到的。二級批發商在自己的檔口雇上幾個工人,經過簡單的去毛,熨燙或者換貼標簽程序,洋垃圾變身為了所謂的“清倉貨”、“跳樓價”、“進口貨”。因為身份的改變,洋垃圾毛衣此時的價格已經不再是按噸、按斤計價,而是按一件毛衣多少錢計算了,批發的價位一般是在每件0.8元~1.8元之間,這時的價格可以是走私者最初進貨價的十倍甚至數十倍。
零售商??以國外名牌吸引消費者
有固定檔口的批發市場一旦形成,全國各地的銷售商就蜂擁而至。經過各種交通工具流向了各地市場,以0.8元~1.8元購進,以5~10元賣出,其中賣相較好的毛衣可以賣到20元以上。
這些洋垃圾毛衣一般流向安徽、河南、廣西等地區的小縣城或者農村,也有一部分流向了城市里外來工較為集中的區域。由于價錢便宜,而且常常號稱“外國名牌”,許多消費者很愿意購買。
如今品牌已經成為服裝企業的發展中的攔路虎,不論是網絡市場還是線下市場,國內品牌與洋品牌的PK中頻頻落敗,同時助長了各種“洋垃圾”服裝在中國的發展。國內服裝企業應大力發展自主品牌,努力提高產品的高附加值,創造出更多的國產名牌、知名名牌。
-- 來源: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