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到周末總有一群人在北京后海,他們手中拿著一種看上去類似大型“沙漏”的東西,拍打著,歡笑著。
他們是京城非洲手鼓族,手中的“沙漏”叫做Djembe。在這群周末“鼓聚”的隊伍中,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他們中有記者、教師、程序員、警察、學生等。但在“鼓聚”中,他們忘卻了自己的社會身份,他們只是鼓手,工作的壓力、生活的不快都在激烈的節奏中煙消云散。雖然樂器是非洲的,但不少鼓手身著的服飾多是中國民族風的東西,繡花的布鞋、扎染的服裝、老銀子的飾品……
是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愛追求流行,但可不可以嘗試著追求一些我們自己的東西,它的美是用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而來的。近日,記者接觸了一些經營民族風情服飾的品牌??阿尤、五色風馬,他們的負責人都表示盡管創業初期十分艱難,但隨著人們對于民族風格服飾的了解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成為他們忠實的擁躉,品牌也在逐步擴大影響力。民族風格服裝再也不只是少數民族民眾才能穿,也不只是老外們喜歡的紀念品了。
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下,人們的服飾觀在不斷融合下已趨于一統。那些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似乎更加注意到了來自民族的美,而保留住這些美的最實用的辦法就是讓人們覺得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好,絕對一點說,就是讓他們能從中直接獲得“利益”。比如像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婦女的服裝,能顯現女人身材的優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接受度就會提高。當然,保留不是一成不變。在服裝基本元素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工藝的不斷提高,面料、款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許多品牌都在民族服飾里加入了大量的現代化、生活化、時尚化元素,使之緊跟時代的腳步又不至于丟掉本質。
服裝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創自己的名牌,更應該創自己民族的名牌,只有民族化了的時尚才有它的世界性。相信在行業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像盤扣、蜀繡、羌繡所代表的民族美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