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8月4應廣東家紡協會黃錦權、副秘書長蕭健承邀請,參加深圳家紡高峰論壇??“設計改變中國”,認識了與會的一批業內人士。
廣東欣迪集團的設計總監安東尼先生認為,不是設計改變中國,而是中國改變設計,他認為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秦朝剛毅、唐朝華麗、清朝悠然,關鍵是如何深挖中國設計的“價值富礦”?而廣東工藝美術學院的霍康教授則認為,中國的設計環境非常惡劣,設計師的價值得不到認可,許多設計系畢業的學生被迫改行從事其他工作。家紡設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差極大的“圍城”現象呢?“城中人”拼命想出來,“城外人”拼命想進去。
我認為,安東尼的“春天論”是建立在歷史與未來的角度,而霍教授的“冬天論”是立足設計師當下生存現實。正如阿里巴巴教父馬云所說: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家紡業是從紡織業分離出來一個朝陽行業,2007年中國家紡產業創造了6400億元的產值,超過了家具業甚至家電業的產值。高速的成長、巨大的市場、豐厚的利潤,自然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進入,其中也不乏像安東尼這樣漂洋過海而來的“洋插隊隊員”。
老板們的“崇洋情結”
無論是家電業、房地產,還是家紡業、家具業,形形色色的企業,大大小小的老板都有一個“崇洋情結”:起洋名,用洋人,傍洋牌。這個“洋毛病”大概要從慈禧太后說起,“寧與外人,不與家奴”。弱國無外交,大清從自大走向自卑,唯洋人馬首是瞻,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們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在許多企業老板的心里globrand.com還是“外國的月亮圓”。
中國老板為什么有崇洋心理?因為中國消費者,特別是以上海為代表的消費者崇洋心理極其嚴重,消費者極其挑剔,而上海在國人心中恰恰是時尚之都,在營銷界有句名言:搞定上海消費者,就能拿下中國消費者。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會造就什么樣的老板,如果大部分的消費者潛意識中都有“崇洋心理”,就不難理解老板們的“崇洋行為”了,因為需求拉動供給。
設計師們的“自戀情結”
做設計的人,大都是科班出身,自視甚高,有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但中國的老板恰恰是草莽英雄多,名流雅士少;在老板眼中,永遠是銷量第一,設計第二,做銷售的比做設計的重要,在不少的企業老板才是最大的“設計師”,老板的“感覺”就是設計師的“方向”,老板們認為設計師不過是畫畫圖紙的“藝術民工”。所謂的設計就是制造一些炒作的噱頭,實際的操作流程就是:老板帶幾個設計師跑幾次展會,“拷貝”一些別人的樣板拿回來“改頭換面”創新,還有一些小老板為了省錢,連展會都不用去,找幾本流行或不流行的圖冊,“照貓畫虎”設計出自己的新品,再編幾個流行的“帽子”戴上。中國設計師的尷尬處境,除了設計師的主觀不努力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客觀環境不配套,設計師的經濟不獨立,導致人格不獨立,設計水平也無法提升。
貧窮,設計師大敵
《東軒筆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學官期間,秀才孫明復,常因貧窮而乞討,范仲淹觀其乃才俊之士,對他的胸無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過當得知是貧窮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養”,讓他能“安于為學”。十年后,孫明復不負眾望,從一個秀才成長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說:“貧之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則雖人才如孫明復者,猶將汩沒而不見也!”
富蘭克林說,兩個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沒有錢,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難,又何談做學問這個更需要人格獨立,需要安定氣質的事業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時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為學費,想必是非常明白個中道理的。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基礎,孔子又怎能安下心來刪定六經呢?如果一個學者連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維持,何談抱負、理想,又怎能兼濟天下呢?
古今中外的設計大師的成功歷程一再告訴我們,做學問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氣質、忘我的勤奮外,還需要一個衣食無憂的“后方”,一個面對一定的資料費和交游費而不用愁的資金支持……如果沒有這些物質基礎,學問就會淪為謀生的手段,學問globrand.com即在飯碗中,飯碗即在學問中。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取得優秀的學術成果,無異于緣木求魚。然而現實的狀況并不令人樂觀。有些人卻撇開這些物質基礎,大肆批評學術浮躁和后繼乏人,這種批評無疑隔了一層,沒搔到癢處,也顯得批評者不厚道。學人固然應“寂寞投閣”,固然應“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應不追求名利富貴,但學人自身的不追求難道能成為管理者們不給予他們的理由嗎?既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那無異于癡人說夢、異想天開。
中國設計如何改變世界
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斌之妻胡紫薇在大鬧央視現場時,曾引用法國總統薩科奇的名言:“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正確的價值觀,不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向世界輸送符合潮流的價值觀,不能成為強國!
引申一下胡小姐的臺詞:中國的設計師如何不能改變貧困的處境,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中國的設計界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設計理念與設計風格,不能走出模仿、拷貝的沼澤,中國設計是無法改變世界的。
看一個家庭是否衛生,看廚房;看一個企業是否重視設計看老板,看公司核心層是否由設計出身的。如果有一天,我們走訪家紡界,看到一大批設計師做了老板,一大批設計師成為公司的核心高管,掌管了公司的話語權與話事權。可以說,設計已經改變了中國家紡;如果有一天,我們在國際大展或收藏家的秘室里,看到了中國家紡設計的經典作品,可以說,中國設計正在改變世界。
成功不能等待,轉變始于心態。中國家紡的設計師要的行動、行動、再行動,不要看老板的臉色,要看市場的“臉色”;不要想為別人打工,要為自己的夢想去奮斗;不要埋怨指責社會不公,命運不濟,要把所有的不公、不幸當作成功必須攀登的階梯而努力攀登。只有我們設計師真正覺醒,高唱“國際歌”、“國歌”、“真心英雄”的時候,設計師的“春天”才會來臨。
-- 新聞來源:中國服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