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雖然在疲憊的資本市場中洞悉投資良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若能審時度勢,不受市場情緒左右,并定下中長線的投資目標,那么,一些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優秀服裝企業,憑借其強大的分銷網絡,積極擴展市場份額的雄心,不失為一個投資選擇。
盡管有報道稱,2008年上半年有超過一萬家規模以上的紡織類中小企業倒閉,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大型服裝品牌的生產能力和利潤,因為他們主要依賴這些地方性的紡織及制造工廠進行代工生產。然而,據筆者最近對福建服裝業進行調研,實際情況與資本市場過敏的反應卻形成強烈的對比——雖然泉州屬于三線城市,但是作為服裝之都的地位和影響很大重,這也使我們更清晰地窺探出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國內服裝品牌的營運實況。
據觀察,泉州每家大型知名的國內品牌在當地最少設有二?p三十家店鋪,分銷商在店鋪分布如此密集的情況下,仍然計劃在未來幾年大力擴張店鋪數目。在一些投資者的眼中,知名品牌經營者要壯大市場份額,便要極力催促分銷商增加營業店鋪的數目和存貨,分銷商看似極為被動。然而,事實是品牌經營者和分銷商存在一種互動關系。雖然大型品牌的產品在市場的認知度強,但如果大規模的開店計劃不能為分銷商帶來利潤,后者是不會盲目附和的。目前,不同品牌不約而同地迅速?p大規模地拓展二?p三線城市,或許意味著國內中低端消費群的市場潛力遠高于市場預期。
與發展蓬勃的一線城市相比,二?p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對高檔產品的購買能力明顯偏低。事實上,對品牌的喜好和消費行為的結構性改變,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不會出現很大改變的。國際品牌產品與國內產品的價格差距以倍數計算,因此,國際品牌產品的需求在二?p三線城市的增長態勢一定不會如市場預期那般強勁。
今年年初以來,在港上市的國內服裝品牌的股價出現大幅調整,加上投資者對國內零售業的前景反應過敏,使該類股份的估值跌至吸引的水平。其實,在港上市的國內服裝品牌均為實力雄厚的企業,他們對國內市場具有敏銳的觸覺,競爭力強。此外,國內的服裝企業現正處于一個整合階段,汰弱留強的情形是無可避免的,大型國內品牌勢必借此機會大力拓展其市場份額。
--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