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昨天,在東華大學服裝學院職業服研究所揭牌成立儀式上,專家指出,職業服應該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功能性、象征性、美觀性等特點。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職業服生產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職業服潛在消費國。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中從事生產經營職業服的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科技含量不高、研發力量滯后、品牌知名度低,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的就業人口已達到7.7億人,按其中一半就業人口穿職業服計算,根據行業平均標準,國內每年的職業服市場容量至少在2000億元以上,占內銷服裝市場四分之一強。
印象中,銀行職員、空姐們的職業服很挺刮、美觀。但是,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劉曉剛教授認為,這些行業的職業服也沒能很好地體現其功能性和象征性。比如,每一個銀行都是一個品牌,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與客戶群,應該通過職業服展現出來。有一家銀行總經理曾向劉教授請教,如何設計企業職業服?劉教授問:“你希望把銀行打造成什么樣子?”“體現上海特色,與國際接軌。”于是,劉教授在設計時,力求把上海文化元素“嚼碎”,重新組合,在職業服中展示出來,“如何賦予職業服文化含量,很值得研究!
浙江一家服裝生產企業人士透露,目前在職業服生產領域,大家打的都是低附加值的“價格戰”,只能滿足面料需求和簡單的款式需求,而不注重產品研發,不能滿足職業服高端市場的需求。在歐美國家,相關機構和企業對職業服的功能研究非常精細。如,一些特殊行業職業服的防火標準,被細分為許多等級。發達國家還注重將新材料應用于職業服,使之在防輻射、抗靜電、美觀舒適等方面不斷更新換代。我國的職業服生產和經營,也應該從成本競爭,過渡到研發競爭與品牌文化競爭。
--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