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你知道嗎,蝦蟹除了烹為美食,還能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山東華興紡織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就把這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了現實。以海洋蝦蟹殼體廢物為原料,提純、溶解、紡絲制得的純殼聚糖生物纖維,不僅具有天然抑菌、防霉祛臭、吸濕快干等功能,還可實現綠色生產。
曾是加工代名詞的中國紡織業,正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踏上ldquo;中國智造rdquo;之路。近日印發的《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mdash;2020年)》明確,科技創新仍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主線,ldquo;十三五rdquo;期間,紡織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將年均增長15%。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紡織行業2015年度創新人物暨ldquo;十二五rdquo;創新人物頒獎典禮上,行業專家、企業家等圍繞紡織業如何轉型創新展開熱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高勇在典禮上表示,當前,紡織業面對激烈競爭形勢和爬坡轉型壓力。堅持以技術變革引領行業創新,不僅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舉措,也是實現紡織強國目標的根本途徑。
新型面料技術讓衣著更加舒適美觀,智能紡機設備提高生產效率hellip;hellip;環顧當下,新技術正重塑紡織業,為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變革。
紡織服裝產品能否開拓新市場,作為上游原料的纖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華興紡織董事長胡廣敏說,從噴出第一根絲,到制作成產品,用了10年時間。不僅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術,而且率先在全球范圍實現產業化。未來,還將把新型纖維運用到更多領域,打造涵蓋服裝家紡、防護濾材、醫用敷料等在內的健康產業鏈。
如果說原料的創新為產業發展打開一扇ldquo;新窗rdquo;,那么制造環節的創新則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企業壓力。
在紡織業全球增長乏力的當下,江蘇金輪針布有限公司對紡機包覆物mdash;mdash;針布進行技術創新,不僅使用戶紡紗產量提升30%左右,也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金輪針布董事長黃春輝說,去年實現4.75億元的銷售收入,全球市場占有率提升到了25%以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科技進步帶動行業勞動生產率比ldquo;十一五rdquo;末提高約60%。
此外,信息技術在紡織業應用,也推動生產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迎來新的機遇。
ldquo;產品研發、創意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的技術革新,正在推動紡織業打造新型制造體系,釋放更大潛力,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rdquo;高勇說,ldquo;十三五rdquo;期間,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有望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套智能紡織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應用,智能制造成為推動紡織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