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改革開放30年,我們身邊的各種制服都在發生著變化,軍人換上了“松枝綠”,法官穿起了法袍,警察一身洋氣的“藏藍”,“和諧號”列車乘務員穿得像空姐……
在傳統觀念中,需要統一穿著制服的部門,一是與國家權力有關的,例如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一是與公共服務有關的,如鐵路、民航、郵政等單位。而后者,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被冠上“鐵老大”等稱謂,離“服務”遠些,離“權力”近些。在法治建設滯后、公共服務短缺的年代,在一些人眼里,穿上制服,就是“公家的人”,端的是“鐵飯碗”,手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權力,可以“管人”。
改革開放30年,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而最大的變化莫過于人。社會生活越來越多彩,職業選擇越來越多樣,曾經的“制服崇拜”漸漸回歸本位。法治建設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強勁,公共權力運行更加科學、民主、依法,制服設計也隨之多了現代感、親和力。
制服的變化,從一個側面悄然記錄下時代演進的步履。從千篇一律的大檐帽到越來越鮮明的職業特色,面料款式之變,展示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審美觀念的轉變,也蘊涵著公共管理理念的轉型、服務理念的提升。今天,翻檢30年制服變化的點滴,梳理歷史發展之軌跡,制服上留存的時代烙印,如此鮮明直觀,又如此耐人尋味。
北京市大興區法官孟健平:法袍下的責任
祖力克
“聽執行庭的同事說,2001年換裝后有一次他們去村里辦案,大家西裝筆挺、皮鞋锃亮、穿著白襯衫、打著灰領帶,到了村口,向一位農民問路,問完以后人家問:‘你們是賣保險的嗎?’??同事們瞠目結舌,隨后一想,畢竟是戴了十幾年的大檐帽,突然不戴了,老百姓還真有些轉不過勁兒來。”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孟健平說起2001年法院換裝后的故事,記憶猶新。
其實,之前的1984年,法院是第一次換裝。“我們法院全體法官和書記員都穿上了戴肩章和大檐帽的統一服裝,之前法院并沒有統一的著裝。那時彩色照片還沒有普及,但是我們刑庭的法官們在穿上制服后,還特意跑到當時大興縣黃村鎮唯一的公園和街心花園去拍了彩色照片。”孟健平說。
法官制服最大的變化還是發生在2001年,那一年大興撤縣改區,而法院也再次換裝,開始穿著的制服款式徹底西裝化了,只是在胸前佩戴法徽。與西裝式制服配套的,還有法官開庭和重大場合時穿著的法袍,但是作為基層法院的大興區人民法院,法官到2002年才開始開庭穿法袍。
“在我的感覺里,法袍最大的作用是在開庭時將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員區別開了,突出法官依法獨立、公正審判案件的神圣性,使庭審活動讓人感覺莊重。現在大家基本上都熟悉了中國法袍,年輕的法官們更是覺得開庭穿法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剛開始,法官們穿著法袍一入庭,經常發現當事人和旁聽群眾都愣住了,更有一些閱歷較多的人會問:‘還要帶假發嗎?’”
從軍警式制服到法袍,著裝的變化只是孟健平30多年法官職業經歷的一小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司法改革不斷推進,司法現代化、職業化取得顯著成效,由此帶來的變化,影響到他工作的方方面面。“那時刑庭十幾名審判人員,一年結案一共不過100來件,還不到現在一名法官一年的結案數,尤其是近幾年,法治建設發展,人民群眾法治觀念增強,法院的收案數量更是翻了幾番,這在當時是無法想象的。”孟健平說。
軍隊攝影記者喬天富:軍服見證跨越
本報記者梁昌杰
“從65式軍裝的‘三片紅’,85式軍裝的大檐帽,到87式軍裝的多功能劃分,再到現在‘松枝綠’的07式軍裝,這一切,都是軍隊推進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實現的。”解放軍報攝影記者喬天富今年55歲,1970年入伍,從事軍事攝影20多年,談起親身經歷并用手中相機全程記錄的4次軍隊換裝,如數家珍。
“65式軍裝被稱為‘三片紅’,當時流行說‘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那是一個街上流行綠軍裝的年代,解放帽和軍用挎包成了年輕人的時尚,連解放鞋也成了他們的最愛。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85式軍裝正式展現在國人面前,‘八一’徽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徽,全紅領章也被軍種肩章所代替,大檐帽、皮鞋取代了解放帽、解放鞋,新材料做的軍服穿起來舒適、挺括。當時軍官們穿上這身混紡毛料的行頭,甭提多精神了!”
1988年,喬天富又拿到了生平第三套軍裝,而且這回一拿就是好幾套服裝,更為關鍵的是,他第一次戴上了代表我軍軍銜的肩章,“以前的軍裝都只有一種樣式,無論訓練、工作,我們都是那一身‘國防綠’,常常是剛在土堆里打完滾,馬上就去工作、吃飯了。到這套被叫做87式的軍裝,有了禮服、常服、作訓服等系列服裝,一下子把禮儀、生活、訓練等場合區分開了。87式軍服的夏常服改成了西服領,穿襯衣系領帶。封閉了數十年的領口終于打開了,它的背后是國家和軍隊全新的開放意識。”
07式新軍服共有禮服、常服、作訓服、標志服飾四大類644個品種。新軍服更具時代特色,顏色更加協調莊重,科技含量大大加強。一經推出,“靚”、“威武”、“壯了軍威”,此類評語成為了網上輿論的主流。
在喬天富的軍服上,記者看到了他的胸標、姓名牌、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等標志服飾,這也是07式軍服的新特點,“這些標志服飾是現代軍事趨勢,主要作用在于體現軍人榮譽、增強識別功能、強化軍服美感。這樣子更加正規化了,也更現代了。”喬天富說。
這30年來,中國改革發展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軍隊的跨越前進在軍服的細節變化中也能看出端倪。
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小周:警服越來越親切了
本報記者紀雅林
“以前警服像軍裝,現在嘛,很多朋友都說我穿得和保安差不多。”提起換裝,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小周這樣調侃自己。“不是我們降格了,是更現代、更親民了??嚴格執法,還要熱情服務啊。”
小周參加工作剛滿10年,正好趕上了99式警服換裝。
在他兒時的記憶里,鄰居民警王叔叔是全院小孩的偶像。那時,院子里的“孩子頭”就是因為有一身跟王叔叔一樣的白上衣、藍褲子、白色大檐帽,讓孩子們人人羨慕,誰都愿意跟他一幫玩。再大一點,紅領章、黃袖章、大檐帽、一身“橄欖綠”,再扎上一條皮腰帶,成了男孩子們最流行的威風裝束。
高考的時候,小周報了提前錄取的警官學校,從大學起就穿上了心儀的“橄欖綠”。每逢周末和假期,他和同學們坐車或徒步外出時,都喜歡特意穿上警服。在公共汽車上,“橄欖綠”總是搶著從座位上主動站起,讓座給需要的人;在放假回家的火車上,“橄欖綠”會提醒乘客們放好貴重物品,幫助他們拿放行李,還常常協助乘警工作。
在學校,小周還了解到,王叔叔上白下藍的警服,是71式警服;紅領章、“橄欖綠”是83式;自己穿的,則是基于83式改革后的89式,上裝變成了西裝式小翻領。89式一直沿用到2000年前后,才被藏藍色的99式取代。
“警服的變化,其實也是跟改革開放同步的。”小周說。99式之前,警服跟軍裝在顏色、款式上相近,軍、警難以區分,在一些大型國際活動中,不少外國朋友把中國警察誤認為是軍人,在某種意義上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為了跟國際接軌,同時既要體現執法的威嚴,又要讓群眾感到親切,99式警服應運而生。
2000年,第一次領到妥帖合身的新式警服時,小周還有點不舍,就要告別多年來讓他自豪的“橄欖綠”了。現在,他還是把自己以前的幾套警服整整齊齊地掛在衣柜里,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抖抖灰塵,上身試試,看看鏡中自己威風的模樣。“穿上這身警服,可是我想當警察的最初動力。”
北京火車站職工李素萍:路服與服務都在變
本報記者肖潘潘李維娜
李素萍是北京站“036敬老助殘服務室”的服務員,在鐵路系統一干就是28年。
1980年,17歲的她頂替母親崗位,在北京開往蘭州的43次列車做了一名列車員。當時鐵路上跑的全是綠皮車,沒有現在這樣先進的排風系統。夏天,穿著的確良料的小翻領路服,李素萍剛跑完一節車廂,身上就已是黏糊糊的,“的確良布遇到汗水就粘粘地貼在身上,感覺很不好受”。
“雖然工作條件不太好,可穿著路服,走在車廂里,還是很神氣的。”鐵路最初由部隊接管,部隊的很多管理習慣因此被帶到了鐵路系統,其中就包括穿著。“戴著‘大蓋帽’,穿著‘解放鞋’,當時經常有一些首次坐火車的旅客把我當成女兵,看我的眼神都帶著敬畏。”
李素萍說,帶著這種優越感,很多列車員那時有著“高人一等”的感覺。而且,在鐵路系統工作屬于捧著“鐵飯碗”,干好干壞一個樣,服務旅客上面難免不太到位,“鐵老大”的“名聲”也從那時開始叫響。
“現在變化太大了,我們有了民航、公路這些競爭對手,服務要是不搞好,‘鐵老大’也會沒市場。”李素萍所在的北京站“036敬老助殘服務室”,主要為孤老病殘旅客提供幫助,它的出現,改變了很多外地旅客對鐵路工作人員的印象。“剛用輪椅把一位殘疾旅客送上火車,她感動得不行!”李素萍指著候車大廳一角擺放整齊的一排輪椅說。
改變旅客印象的,不僅有服務的改善,還有服裝的改變。
“上世紀80年代的路服,不考慮穿著者的習慣、需求,樣式強調的是整齊劃一。”李素萍說,后來,各鐵路局特意為列車乘務員設計了系列服裝。服裝在細節上考慮服裝顏色與車廂顏色的匹配,突出地域特色,比如成都列車員就會別上一朵芙蓉花。2007年4月,鐵道部再次統一規范鐵路路服的款式、顏色、標識和職務標志,列車乘務員男性戴大檐帽,女性戴卷檐帽,服裝樣式和色調符合了職業裝的發展潮流,更加時尚。
“現在我穿的服裝顏色是藏青色,旅客都說感覺很有親和力。但我覺得,服裝只具有外在感染力,服務才具有內在感染力。現在,我們服務的確提高了,可旅客還沒適應,稍微對他們好一點,就感動得不行。等哪一天他們對我們的服務真正滿意了,那變化才是真正大哪!”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