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改革開放以來,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把服裝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點來培育、扶植,通過引進生產工藝和技術開發創新,采用當地和周邊地區出產的羊、駝絨作為填充物替代棉絮生產防寒服裝,積極鼓勵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形成“一縣一品”富民強縣支柱產業。服裝事業的發展壯大,成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
一、發展歷程
(一)從小生產到大協作。1984年,化德人焦維在出差途中,得到了一條吉林某廠用棉花和羊毛合成物作原料制作被芯的信息,回來用當地的羊毛作原料試制絮片被芯獲得成功后,組建了化德縣第一家羊絨絮片廠加工絮片被芯,并到北京市場推銷。1985年經過市場調研,嘗試用羊絨絮片作填充物加工制作中老年棉褲,到北京王府井、西單、地安門等首都大中商場推銷。1986年,羊絨絮片防寒服裝產品因具有保暖、輕便、環保、透氣性好、可以整體洗滌等特點,得到國家科委的重點支持,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1987年,化德縣組建國營星火服裝廠,從河北蠡縣、清河、高陽和錫盟二連等地購進絮片原料,從石家莊、唐山、天津、盛澤、柯橋等地購進面料及輔料,定點加工羊絨絮片防寒服裝,產品投放市場以后,深受消費者的青睞。1988年羊絨絮片防寒服裝產品經國家科委驗收并通過鑒定,獲得了“國家星火項目科技獎”。為滿足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多家集體廠也進入了加工行列。90年代,家庭作坊式生產遍布全縣城鎮,產業規模和生產總量連年擴張。本世紀初,化德服裝產業進入了優化整合和規范提升并重的時期,一大批小作坊被淘汰,涌現出一批規模較大的企業,“小規模大群體,小生產大協作,小企業大就業”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二)建立全國性的營銷網絡。上世紀90年代初,全縣從事服裝產業的人數達到800多人,產量由最初的二三十萬件猛增到100多萬件,1998年突破200萬件。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型商場設立了銷售柜臺,建立了營銷網絡,銷售方式也從一家一戶地攤式銷售轉為在大中商場銷售、代理銷售等多渠道方式,產品遠銷全國29個省區市的100多個大中型城市和200多個縣市,還出口蒙古、俄羅斯等國家。目前,全縣有絮片生產廠家27家,服裝生產廠家230多家,生產規模從最初的幾千件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萬件,產品品種由最初單一中老年褲裝發展到六大系列200多個品種300多個規格,實現了由低檔次向中高檔,由群裝化向時尚化、休閑化的轉變。2007年,全縣加工羊(駝)絨絮片服裝2000萬件,實現產值12億元。2008年全縣服裝產量可達2400萬件,可實現產值15億元。
(三)激活服裝行業經營開發機制。服裝企業走上自愿組合、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路子。經過幾年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錘煉,一部分加工假冒偽劣產品的個體經營戶被淘汰,全縣服裝產業從絮片生產、服裝加工到產品銷售逐步適應市場需求,開始走上良性發展之路。特別是2004年以來,縣委、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服裝業的扶持、引導力度,這一產業又實現了一次量的擴張和質的飛躍。一部分個體經營者完成了原始積累,開始組建服裝加工企業,出現了金磊、東旭、云鵬、東寶、利琪、雪絨、星火等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經營者轉變了思想觀念,樹立了發展服裝的新理念,逐步走上了依靠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滿足市場需求的良性發展之路,使產品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突破,產品質量大大提高,技術含量顯著增加。
二、服裝業拉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解決下崗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就業問題。各服裝企業在安置下崗職工和進城農民工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雪絨服裝有限公司自組建以來,共安置下崗職工125名,東旭制衣廠安置了65名農民機工。據統計,近年來全縣服裝產業共創造了再就業崗位1萬多個,吸納了近8000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全縣2萬多人的服裝生產從業人員中,20%是下崗工人,70%是農村務工人員。
(二)增加了城鄉居民收入。化德縣服裝產業發展20多年來,下崗職工及城鄉居民從中受益。據調查,從事服裝產業的每個機工年收入平均在1--1.5萬元之間,是農民人均收入的3-5倍;在服裝產業的帶動下,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9000多元。從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和儲蓄來看,化德縣都遠遠高于周邊旗縣。
(三)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服裝產業的帶動下,全縣商貿流通業、物流運輸業、餐飲業、房地產業等都得到較快發展。商貿流通方面,僅每年從外地運進的布料、輔料,市場銷售額近3億元;物流運輸業方面,全縣每年服裝外運、原料采購運輸為運輸業增加營運收入近億元;餐飲業方面,全縣目前共有大小飯館290家,賓館、旅館25家,年營業收入可達2700多萬元。
(四)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服裝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就業需求的增長,大量農民工涌向城鎮,又拉動了住房需求。從事服裝生產的業主完成資金積累后,把部分資金用于房地產開發。據統計,全縣城鎮建設投資民營資金占到70%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城區面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平方公里擴展到10.2平方公里,城鎮居民由1.1萬人增加到5萬人。
三、經驗與啟示
(一)縣委、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扶持是服裝產業發展的關鍵。一個地方不怕沒有資源,也不怕自然條件差,關鍵是要找對發展的路子,確立一套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發展思路。化德歷屆縣委、政府始終把服裝產業作為興縣富民的頭號支柱產業下大力氣扶持、引導,積極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和優良的服務環境,千方百計為做大做強服裝產業搭建發展平臺。
一是為促進服裝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縣先后成立了服裝集團公司、服裝管理局等組織機構,抽調熟悉服裝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強的同志,具體負責全縣服裝業發展規劃、行業協調和服務管理等工作。特別是近兩年,縣委、政府把服裝產業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縣委書記親自掛帥的服裝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大了對服裝產業的扶持力度。
二是出臺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了扶持服裝產業快速發展,縣委、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服裝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培育和壯大服裝龍頭企業促進農民工就業的意見》、《化德縣進一步加強全縣服裝產品質量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對加強行業管理、培育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創新運行機制、減輕企業稅費負擔、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特別是堅持放水養魚,對服裝業給予稅收優惠,促進了服裝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三是為了進一步規范服裝生產和經營行為,組織服裝企業負責人代表和縣四大班子分管領導多次赴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學習先進地區管理、經營等成功經驗,使企業主和管理人員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逐步走上依靠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滿足市場需求的良性發展之路。
四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全縣服裝產業做大做強,縣委、政府在認真研究分析全縣服裝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著眼于服裝產業的長遠發展,按照“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的思路,制定無償轉讓土地、政府負責園區“五通一平”等優惠政策,由服裝大戶聯合開發占地12萬平方米的集產品研發、絮片生產、服裝加工、交易流通為一體的服裝園區。
五是結合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和陽光培訓工程,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進城農民進行以服裝加工為重點的勞動力轉移培訓。2005年利用扶貧移民擴鎮、生態移民等項目解決了200戶729人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今年建設移民樓10棟,轉移移民520戶2000人。這一舉措有效地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解決了進城農民就業和服裝產業機工短缺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動了服裝產業的發展。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是服裝產業發展的前提。化德縣的服裝業主在銷售服裝的過程中,主動學習先進地區服裝界的成功經驗,順應市場需求,積極引進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開發各類新產品,增加服裝的科技含量,與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銜接更加緊密。近年來,雪絨公司、東旭制衣、利琪制衣、星火服裝、鑫磊制衣等企業都在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引進上加大了投入。據調查,全縣大部分服裝企業更新了設備,引進了壓花機、自動熨臺、自動斷布機和裁剪機等設備,多數企業聘請了服裝設計專家研發新產品,并按照國家服裝生產標準嚴把質量關。企業自身的努力,為打造化德縣服裝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提升了服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到“十一五”末,化德縣服裝產量將突破3000萬件、絮片6000噸,從業人員達到3萬多人,營業收入達到20億元以上,成為我國重要的羊駝毛絨絮片服裝生產基地。
--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