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前不久,筆者在意大利參加家紡產業交流會時,總領事對筆者說過這樣一段話:“這么多年我們感謝中國對我們的幫助。中國買了我們大量的設備,連我們剛開發出來的都搬走了。”
面對這種感謝,筆者感到萬分沉重。中國的家紡業只有向第三產業提升才是發展之路,而創意產業正是家紡制造業從第二產業躍升到第三產業的提速引擎,在創意產業推動下的家紡業既有設計、研發、制造等生產活動領域的內容,又有傳統第三產業中的一般服務業,更有藝術、文化、信息、休閑、娛樂等精神心理性服務活動的內容。要實現這點,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創新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像打仗一樣,把信息當作最重要的資產去管理,如同服裝品牌ZARA。
創新的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中國的企業在國際化問題上一直有個誤區,認為國際化就是在國外舉辦了一場家紡秀或者把產品賣到國外去,這個認識比較片面,真正的國際化能力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國際上對品牌的認可能力;一個是國際化資源的整合能力。當年日本稱之為唐學東漸,后來叫脫亞入歐,都是把國外最好的東西請進來,而不是簡單地抱著民族的大柱子。
創新品牌和市場運作能力。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還在考慮產品的質量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對生產的癡迷和對產品的孤芳自賞將會使我們喪失市場機會。
創新的產品快速設計能力。最近幾年,我時常與國際著名品牌的設計師交流,其實中國不缺乏才華橫溢的設計師,但不要一味地閉門造車,既要弘揚中國時尚,也要吸收國際理念,這樣才是一種完美結合。
反觀中國家紡業的現狀,我們在深入研究家紡行業的十年經歷中,遇到很多這樣的企業總裁,他們的工廠可能比今天的會場大幾倍,可是一談到建設品牌,總是感慨萬千“做家紡難,做家紡品牌更難”,他們可以花300萬元做一個店面裝飾,然而跟他談30萬元的創意,他們就“環顧左右而言它”。當然中國家紡業的戰略性轉型不僅僅是企業家思考的問題,還需要行業協會、政府和國家共同推進,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環境。
我們不能再漠視國際品牌的市場入侵,不要再寄望于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國市場的復雜性能形成一個抵御外敵的“萬里長城”,等待只能讓中國的重要市場再次淪為“十里洋灘”,強勢的國際品牌正蠶食著中國最優秀的社會精英和意見領袖們的文化理念,從而深遠地影響著下一代人的消費導向。
中國的市場就如同非洲的大草原,大草原上第一個奔跑起來的是羚羊,它拼命地奔跑,為了在天亮之前能喝到水,開始它一天的征程。第二個奔跑起來的是狼群,它們要在羚羊去喝水的路上吃掉它們。第三個是獅子,它必須趕在狼群之前吃到羚羊。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在導演這一切。它們奔跑完全是來自內心的驅使??“要么生存,要么死亡”。只有“讓自己跑起來”才能生存,也只有跑起來的動物才能獲得比同類更好的生存環境,不管是主動攻擊的動物還是被攻擊的動物。市場是殘酷的,它不看過程,只看結果。激烈的競爭使我們意識到加強創新經濟的重要性,這是中國家紡業的一次機遇,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