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應該說,本次展會顯示了家紡企業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這是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
假如找尋這種高度評價的依據,我們可以從富安娜、紅富士、莎鯊等多個展位上得到佐證。往昔被高墻圍得密不透風的展臺,如今被開放式展示所替代。正如與會的企業家所言,從來沒有看到像富安娜這樣的企業將設計產品一覽無余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由此許多人斷言,這預示著中國家紡開始走向自強與自信,擺脫自卑與自閉。
面朝西方,還是回望東方
上海中家紡紡織品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家裕曾主抓中國家紡產品流行趨勢的研究與發布,在他看來,家紡設計大賽一些獲獎作品之所以讓人眼前一亮,是因為很多作品擺脫了模擬與追隨,比如祥云、青花瓷、奧運吉祥物等家紡設計,顯示出中國家紡企業的原創底氣。
中國家紡產品設計中心主任徐行健曾說過,21世紀中國會迎來一個新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個運動獲得成功的前提,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文化銜接后,孕育出的一種“新型中國文化”。
這種美好的預期,我們似乎還不敢奢望其迅速來臨。
本質上,對中國家紡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準確理解之上的。即便這些精髓有可能遺失和散落,但總可以通過相當的路徑去挖掘和探尋。徐行健認為,總有一些企業把中國設計元素簡單曲解,功利化歪曲,為了在外國人面前展示虛榮,或僅僅是為在國外市場謀取暴利,這種做法最終只能自毀前程。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匯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文化中發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
中國家紡設計的崛起,其表現形式將不單單是某些中國符號或中國元素的簡單復制和拼貼,其背后,應該有一整套體系完整的設計哲學。那些承載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成功的家紡產品,才真正能夠伴隨中國文化的復興過程,進入全球市場。由此,我們再度想起徐行健老師的言論??設計延伸了產品功能,市場傳遞著文化精神。
人是設計的主體。因此,中國家紡設計的崛起,也應該意味著新一代中國家紡設計師和中國企業家的萌生和成長。浙江莎鯊家紡公司總經理王建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面對未來的競爭,家紡企業家要做好三個預備:其一,要以全球視野看待今天一切事情;其二,要以國際化標準整合本土企業和中國商業環境;其三,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修養。他特意強調,要用“與經典為伴,與圣人同行”的傳統方法,磨煉自己的心性修養。
王建成認為,設計不是今天想要,明天不要。設計要形成機制,形成產品,形成體系,形成中長期的規劃。“而今天,中國家紡企業寧肯花幾十萬、幾百萬去請明星做代言,卻不曉得為設計投入更多。”
“未來的中國家紡企業應該像美國Nike公司一樣,變成一個沒有工廠的帝國??把圖紙發到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代工生產,自己只負責設計、營銷和物流。”王建成認為,中國企業未來5到10年,必然要向“設計為王”的方向發展。
他說:“為什么政府現在大力推動創新?很多企業不轉型就無法生存下去。中國企業再不靠設計,當失去了低成本和資源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會越來越低,所以不要僅是Made in China,更要Design in China。”
科技與時尚,設計的商業未來
科技與時尚的結合,對于中國家紡企業而言,始終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從家紡市場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要么時尚的東西沒有科技含量,要么有科技含量的產品不夠時尚,這似乎成了一個難以繞開的定律。
上海中家紡紡織品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家裕圍繞這個話題,與記者足足談了兩個小時。
“我要打破行業的這種怪現象,盡快設計出既富有科技含量又極具時尚性的家紡產品。”吳家裕運作的上海世時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吳家裕以其東方哲學而自傲,他認為自己的設計具有東方之美。的確,從小成長在華人世界、又在國外受過設計練習,這讓吳家裕這樣的設計師深深明白,歐洲人喜歡東方文化的神秘氣質,而工業設計師往往就是“一個社會的民俗藝術家”,要把文化與科技完美地結合起來。
任何杰出的設計都不是無源之水。不論在家紡的時尚圈兒,還是在日化行業的消費品領域,“科技與時尚”都是一個盛行的設計思路。
吳家裕說,中國傳統講求和諧、含蓄、包容,乍看上去每一個細節都沒有什么個性,但結合在一起卻是渾然天成。因此,“不要為設計而設計,設計是為了美而不是為了凸現設計師的個性。”
其實,許多家紡設計師都承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靈感的寶庫,而如何對這個“現成的資源”加以新鮮運用與生動呈現,不是完全的“復古”,而是喚醒其精神,獲得現代意義的“重生”,這還需要設計師們反復實踐去印證。
-- 來源: 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