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為了幫助陷入經營困境的紡織行業擺脫危機,國家已經相繼出臺兩項稅收優惠政策,包括進口棉花臨時滑準稅率由5%-40%降至3%-40%和部分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1%上調至13%。不過近日中國棉紡織工業協會會長徐文英撰寫的《2008中國棉紡織產業景氣報告》認為,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棉花采購加工增值稅的高征低抵的不合理政策和“兩機”進口征收17%增值稅使企業成本加大,抑制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雖然目前國家已經將進口棉花臨時滑準稅率下調,不過徐文英認為,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的執行使進口棉價格已經高于國產棉7%以上,2006/07年進口棉花企業平均征收滑準稅10%左右,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國家在市場經濟進程中用于保護農民收益的政策,并沒有完全達到保護農民的結果,棉商和中間流通環節卻收益非淺,棉紡織工業卻承擔了高額的稅賦,出現大多數企業困難,停產半停產企業增多,對棉花的需求減少反而使新疆棉花銷售不暢,而中國棉紡織企業卻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取消或降低滑準稅實行1%進口稅率是大多數棉紡企業的呼聲。
同時,棉紡織企業使用的先進的噴氣織機和自動絡筒機(稱“兩機”)自2007年下半年取消進口增值稅減免政策,使技術改造成本增加17%,減緩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速度。今年1-5月自動絡筒機進口1065臺,下降了30.26%,噴氣織機進口5823臺,下降了12.46%,這些進口的設備基本上是取消優惠政策以前的訂單合同。
此外,棉花采購加工增值稅的高征低抵的不合理政策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棉紡企業棉花采購執行的進項稅率為13%,產品銷項稅率為17%,而目前增值稅只能按13%抵扣,稅賦高于其他行業4個百分點。棉紡行業在與其他工業相比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利潤極其微薄,大多數企業已經在虧損邊緣。爭取取消這種"高征低扣"的不公平政策,棉紡織業已經呼吁了十多年。
紡織工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凈出口行業,徐文英認為,人民幣升值使紡織行業出現嚴重困難。2007年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占紡織出口的41%,人民幣快速升值使企業不敢接單,2007年人民幣升值超過6.19%, 紡織企業匯兌損失約620億元, 規模以上企業匯兌損失約占出口交貨值的5%。2008年1-6月人民幣升值已超過6.92%,如果人民幣升值10%,全行業將損失1430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