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記者在楊廟鎮創業園辦公室遇到了嘉興宏陽紡織印染公司的創辦人,豐華化纖經營部、恒諾化纖經營部的董事長吳玉興。當時,吳玉興正在看楊廟創業園生產服務用房的一期項目圖,他指著項目圖對記者說:“我在這里買了10畝地作為廠房,明年年底我將在這里建成一家大規模的化纖原料廠。”
逆勢而上
以絲織業起家
吳玉興,楊廟鎮翁村村人,初中畢業就進入了當地的鄉鎮企業某絲織廠工作,每月有24元工資。他父親是該廠的老職工。1983年,鄉鎮企業走下坡路。吳玉興的父親花了500多元購買一臺二手鐵木機,在僅有3間平房的家里騰出1間房開始了錦綸絲的生產。吳玉興靠著在工廠學到的手藝幫父親創業。僅僅兩年,吳玉興一家就成了“萬元戶”,家里還造起了3層樓房。周邊農戶紛紛效仿,翁村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搞起了錦綸絲的生產。
1989年,吳玉興看到錦綸絲生產企業到處都是,而生產的原料緊缺,于是“單槍匹馬”地出去找原料。“算是開始做銷售了吧,當時我只知道江蘇無錫有提供原料的公司,我就敲開了該公司的門。”吳玉興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沒有足夠的資金,公司方在我的好說歹說下,只同意我做代銷,賣出1噸原料,我可以拿到400元。”吳玉興交了1萬元的押金簽下了生平第一份合同,跟那家公司做起了生意,而該公司目前依舊是他的合作伙伴。吳玉興父親的錦綸絲生產搞得有聲有色。吳玉興代銷的原料不僅供應給父親的工廠,他也成為了翁村村10余家錦綸絲生產企業的唯一原料供應商。
大刀闊斧
實現絲織業三頭并進
吳玉興的錦綸絲原料供銷生意越做越好,他父親的工廠也是如火如荼。1991年,吳玉興了解到其他錦綸絲生產地也存在著原料緊缺情況,他覺得原料貿易大有市場,決定結束代銷轉做經銷。但是當時他所積累的資金不夠他開公司,于是他大膽地向當地信用社貸了5萬元款項用于在嘉興開設豐華化纖經營部。當時,吳玉興的經營部依然以經銷錦綸絲原料為主,而每銷售一噸,他可以凈賺800余元。同時,吳玉興也兼做錦綸絲的銷售,當時整個翁村村的錦綸絲生產企業都是他的貨源地。
1993年,吳玉興的父親退休,吳玉興毅然結束了父親一手創辦的工廠,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貿易中。他不但做絲織產業的原料貿易,也逐步嘗試做絲綢加工貿易。1996年,政府號召當地絲織企業家提升產品檔次,改良產品生產方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同時還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和政策鼓勵。吳玉興了解到噴水織機生產出的絲織品可以直接用于服裝生產,他覺得服裝面料的加工生產市場前景廣闊。于是,他用3畝土地建造了標準廠房,并以4.5萬元一臺的價格購置了12臺二手噴水織機,聘請了23名有經驗的工人,第一期投資150萬元,開始從事噴水織機生產服裝面料的生產。該廠到2000年總投資400萬元。
2000年,吳玉興在江蘇盛澤開設了恒諾化纖經營部。吳玉興說:“盛澤的服裝生產加工業很繁榮,在長期從事絲織原料和產品的貿易中,我知道在那邊開設經營部會極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也會認識更多的同行。”
絲織原料的經銷、絲織產品的銷售、用噴水織機生產服裝面料,吳玉興在不斷發展中實現了該產業的三頭并進。
發展壯大
產供銷一體化
噴水織機給吳玉興帶來了每年300萬元的產值,但是周邊使用同類設備的企業越來越多。吳玉興毅然在2005年賣掉了所有設備,停止了生產。2006年,吳玉興和同伴在洪溪鎮工業功能園區購置了32畝土地,投資3000萬元,創辦了嘉興宏陽紡織印染公司,吳玉興主管銷售。
“因為做貿易經常四處走動,我還以每年10多萬元的年薪從同類產業的知名公司挖來20多名技術人員。”吳玉興說,“我們還有200余名有經驗的生產工人。印染產業是服裝加工產業,目前還很有市場,雖然開辦才兩年,但比我以前賺得更多。”吳玉興在嘉興和盛澤的兩家經營部也在經營中更上一層樓,貿易伙伴越來越多,生意也是越做越紅火。
結束采訪時,吳玉興自信地說,2009年底他在楊廟創業園的新廠將會開業,屆時他會做化纖原料的生產,算是實現了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
--來源:嘉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