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今年秋繭12?13元/?的價格,是近十年來絕無僅有的。蠶繭的收購價格和飼養成本形成了一條“反比曲線”,成本高了,繭價反而低了。這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突出。
毀桑改種似乎是蠶農的必然選擇。根據調查:金湖縣秋繭售后的短短半個月時間,全縣毀桑面積就達到6000多畝,約占全縣桑園面積的二分之一,尤其是成片成帶的高產桑園被毀嚴重,就連已被套栽上楊樹的桑園也未能幸免,難道蠶桑產業真的到了窮途末路了嗎?
我們不妨冷靜地分析一下:
1.造成繭絲綢市場低迷的原因:供大于求的矛盾是造成繭絲綢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
1.1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東桑西移”工程的推進,近幾年我國中、西部地區發展蠶桑生產的勢頭強勁,桑園面積增長較快,繭絲產量也隨之大幅增長。
1.2 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困難,使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國家的經濟滑坡,其市場需求緊縮,我國的絲綢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出口量下降,國內很多繭絲綢加工企業因為人員工資增加、輔助材料價格上揚等成本增加,經營利潤微少,甚至無利或虧損,減產、停產、甚至關閉成了他們無奈的選擇。
2.目前盲目毀桑,并非理性,需冷靜。
2.1 近幾年繭絲綢市場低迷,繭價走低,蠶農養蠶的比較效益下降,挫傷了蠶農的積極性。
毀桑改種司空見慣,尤其經濟發達地區桑園面積減幅較大,如金湖縣2005年桑園面積35000畝,2008年春桑園面積只剩下12000畝,今年秋繭的價格,蠶農養蠶不僅無利可圖,而且虧損貼人工,致使桑園被毀嚴重,桑園面積大幅度減少,就連西部地區還出現棄桑不養蠶的現象。如此,勢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繭絲的供求矛盾。
2.2 在國家“東桑西移”工程的大背景下,雖然中、西部地區桑園面積大幅增長,但是,目前的繭絲綢行情,中、西部地區不會再在擴大桑園面積上做大文章,而是要著力于挖潛增效上。但這又將面臨穩步發展的“瓶頸”,生產中潛在很多困難,特別是基礎不牢,技術力量薄弱。
總之,其條件和基礎跟不上目前的發展規模,還需要有一段時間逐步提高的過程。
2.3 國家對繭絲綢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已顯成效,通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國際化水平,使絲綢“大眾化”產品向“精、優、特”轉化,提升絲綢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優化出口結構,中國絲綢在世界絲綢市場上必將重振雄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雖然目前繭絲綢市場低迷,但是,無論是蠶農還是繭絲綢企業,都要堅定信心,在憂患中要理性應對“嚴冬”特別是蠶農,不應只顧毀桑,須知“冬天”已到,“春天”還會遙遠嗎?繭價雖然低了,難道不能在蠶桑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在桑園套種和蠶、桑副產品上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嗎?
俗話說得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應該相信,繭絲綢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
--來源:金湖縣蠶桑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