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中國最古老的出口產品之一絲綢正在危機中承受著火燒連營之痛。
近期,生絲價格狂跌使得企業受困。行業五家龍頭企業集體上書商務部請求救援,而上自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下至商務部駐各地特派員往返調研,也在尋求各產業救濟之策。
多方告急
葛迅兵這兩個月來幾乎每天都盯住電腦,觀看著各地生絲的報價。身為四川一家絲綢銷售公司職員,他臉上掛滿愁容。“國際生絲價格兩個月內從約20萬元/噸跌至13萬元/噸左右,現已跌到收購成本以下!备鹧副嬖V《中國經營報》記者,這是他從事絲綢生意近十年來所遭遇的單位時間內最大跌幅。
比價格更讓人揪心的是,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來自全球各地的絲綢訂單大幅下滑。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0月,我國生絲出口763噸,同比減少20.02%。
“保守估計行業訂單減少了30%。”四川絲綢進出口公司的盧云生經理告訴記者,四川部分絲廠開始減產甚至停產,而同為絲綢大省的浙江企業倒閉情況更為嚴峻。
當市場面臨大幅波動時,絲綢業就露出了它最脆弱的一面。自去年以來銀行信貸緊縮,有些紡織企業由于向銀行借不到款,只能借短期高利貸,財務費用增加了10%左右。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目前我國紡織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3.9%,而且該行業大多數企業利潤率連1%都不到。
絲賤傷農
另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是,減少出口波動的恐慌波及下游產業。據了解,我國的絲綢行業對外依賴度相當高,絲綢行業有困難,蠶繭行業自然受到波及。
葛迅兵表示,目前很多企業難以執行與養蠶戶的收購協議。最大的隱憂還在于蠶農的飼養成本攀升,而市場售價卻大幅下跌,利潤受損嚴重。據悉,2007年蠶農在春蠶養殖中的每張凈效益還在200元以上,但2008年僅有大約30元。
四川絲綢研究院的陳祥平院長擔憂,在糧食價格穩定看漲的情況下,最大隱憂就是蠶農砍掉桑樹種糧,若大量桑樹被毀,整個行業四五年都難以恢復。
11月4日,國家繭絲辦發函要求“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防人為壓低價格和過度炒作”,隨后市場行情一度出現反彈,生絲漲至14.5萬元/噸。
記者了解到在四川絲綢主產區之一的南充市,當地政府通過各種形式,向廣大蠶農分析蠶!俺甭涑逼稹币幝。但桑農擔憂的是沒有一個專門的風險基金來保證他們今后幾年不受市場風險波及。
部府行動
近日,不堪重負的四川、重慶、江蘇、廣西和浙江五地的多家絲綢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上書商務部,希望以國家行政資源拯救絲綢行業。
早在10月23日,商務部成都特派員辦事處就派員深入到四川省絲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及下屬的繭絲綢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調研,并向商務部作了報告。
記者了解到,近期包括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內的多位商務部官員也先后在廣東、浙江等地對絲綢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了摸底調研,以期用信心鼓舞和加大出口退稅等方式“救濟”紡織業。
四川省中小企業局局長伍丕光透露,他們已經派了三路人員分赴四川幾個生絲主產區調研,然后向四川省政府作出詳細報告。
記者從商務部有關人士處了解到,面臨絲綢困境,商務部除了在信心鼓勵和出口退稅上給予支持外,還將著力于提升繭絲綢產業競爭力,繼續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完善廠絲儲備制,對廠絲儲備費用進行補貼。而設立蠶桑發展風險基金也將提上議事日程。
救贖之策
對于形勢嚴峻的絲綢行業來說,尋求自救之路也成為當務之重。
記者了解到,面對著重重生存困境,國內一些大型的紡織企業也開始謀求自身的轉型之路。如主攻國內市場;走規;筒顒e化之路。
盧云生透露,四川是國內絲綢外貿的大省之一,之前主要市場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印度為主的東南亞市場,而今面臨危機一部分四川絲綢企業考慮減產,另一部分企業則開始嘗試以高附加值產品開拓非洲、中東市場。但培育一個新的市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短期內提高產品附加值,也難以實現,有點遠水難救近火的味道。葛迅兵則表示,問題是大多從事絲綢貿易的企業根本就沒有國內銷售部和相關人員,對國內市場顯得尤為陌生,成了“外戰內行,內戰外行”,這種局面的改變也需要一定時間。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國內紡織行業面臨著重重困難的同時,也迎來了行業整合升級的機遇。陳祥平指出,在出口形勢不利和國內調控政策的雙重壓力下,淘汰部分中小服裝企業,能緩解中低檔服裝供大于求的局面,促進紡織品服裝產業行業升級,也將拉動絲綢產業的升級。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