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圣誕將至,上海鬧市繁華不減,地攤生意也越發興旺。周末的上海人民廣場,記者發現,某大型商場門前不到100米的人行道上,居然聚集了7家售賣同類外貿玩偶帽子、熊掌手套的地攤,這些攤主多半互相認識,買賣之余還“串門”交流銷售經驗。攤主之一、來自浙江義烏的湯小姐告訴記者:“我們都是同一家工廠雇來銷售庫存的。”
被棄訂單變身“廠家直銷”
“這些帽子手套,原來是要出口到國外過圣誕的,以前國內有人想訂這些東西來賣,工廠都沒時間生產。但現在金融危機來了,很多外國客人都放棄訂單,所以廠家直銷,現拿現賣。”湯小姐一邊向記者介紹情況,一邊熱情地向路人推銷。
她告訴記者,盡管訂單已經被棄,但雇用自己和同伴銷售庫存的工廠現在仍然一周5天趕貨,周末大家一起跑出來擺攤,因為“有貨才能賣錢,賣錢才能給工人發工資”。
然而,在得知記者的身份后,另一位攤主私下向記者抱怨“再也不做這家廠子的生意了”。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攤主說,自己是專門去外貿工廠及出口公司進貨擺攤的,本以為有了好的貨源,但“沒想到他們著急到自己雇人賣,價格都拉低了”。
同樣的“競爭壓力”也困擾著開外貿服裝店的張先生。他告訴記者,在自家店鋪所在的馬路上,原本也零星分布著幾家外貿服飾店,大家各有特點,基本上互不干擾。但從9月開始,店面左右延伸100米的距離內,外貿服飾店不但開得密密麻麻,而且往往貨源大同小異。盡管自家門前那塊“外貿服飾全場10元起”的招牌已經掛了有些年頭,他還是擔心周邊的競爭者搶了生意,因為自己原本引以為傲的“外貿貨源”不再獨此一家。
記者在這條路上走了一圈,如張先生所言,大部分新開的服裝店都打外貿牌,主要出售毛衣、針織品、襪子、手套等紡織物件,很多商品上還貼著英文、日文、韓文等出口標簽。
“廠家直銷”的泛濫直接反映出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不景氣現狀。里昂證券亞太區市場近日公布的11月中國制造業出口訂單和新訂單指數,出現了創建以來最大跌幅,這表明制造業需求下降、生產減速、產品滯銷、庫存積壓等現象十分突出。而這些急于清理庫存的出口紡企,為“廠家直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充足貨源。
30%企業恐遭淘汰
清完庫存之后,下一步怎么辦?
“我們也不想就這樣便宜處理,你看看那些19元的襯衫,39元的褲子,如果貼上品牌商標就能賣10倍的價錢。”江蘇泰州一家出口貿易公司的業務員也向記者抱怨。
據了解,以產品代工為主的出口紡織企業,往往賺到的只是利潤的一小部分,產品經國外品牌公司貼牌后,能夠賺到4到5倍,甚至10倍以上的利潤。但該業務員表示,盡管誰都知道服裝行業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品牌和零售網絡,但也都明白“樹一個真正的有檔次的品牌有多難”。
中國第一紡織網副總編輯馬新征認為,我國多數紡織企業形成依靠外貿業務、依賴大客戶的發展模式,缺少對整個產業鏈趨勢的把握,自己沒有渠道、品牌和市場認知,很難像下游企業那樣作出及時反應和業務調整,更容易受到市場震動帶來的猛烈沖擊,從而在面對國際市場變化時措手不及。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打算布局銷售網絡,前期投入相對較小的網上銷售成了很多人的首選。根據艾瑞咨詢即將推出的《2008年中國服裝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報告》研究顯示,2008年,中國服裝電子商務市場正以127.6%的速度快速增長。而雅戈爾等國內知名品牌在電子商務的試水,也讓許多困境中的紡織企業獲得靈感。
杭州一家服裝外貿公司的董先生告訴記者,今年初,他曾經研究過PPG等服裝電子商務的盈利模式,并擬定了一份商業計劃書。然而,盡管開網店不失為外貿企業轉內銷的可行出路,但是現在的經濟形勢卻讓他決定把計劃“先放一放”。
“2009年上半年將是紡織行業形勢最嚴峻的一段時間,會有更多企業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這一比例有可能達到30%或以上。”馬新征認為,從國內紡織行業結構看,本次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將耗費5至10年。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