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21世紀的服裝理念已經大大區別于上個世紀,從蔽體的基本作用到今天的彰顯身份地位,從追求潮流到張揚個性、體現新文化,服裝的作用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縱觀國內服裝廠家20余年的發展歷程,其中,失敗與成功均可圈可點。但是,憑心而論,我國目前仍未有皮爾.卡丹之類稱霸世界的服裝品牌。那么,中國該如何打造其紡織服裝品牌的競爭力,如何在國際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方面,從服裝教育機構的角度來看
(一)服裝院校應該和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真正了解企業的需求,把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眾所周知,教育乃強國之道,同樣,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講,教育也是強業之本,紡織服裝行業要提高其市場競爭力,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級品牌,高級專業人才尤為重要,因此,作為專業人才搖籃的高等院校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服裝院校既然肩負著振興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重任,那就應該清晰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并尋求完成愿望的最好方法和途徑。筆著認為,首先,服裝院校應該和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存在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及時的探討和深入研究;其次,應該把從企業了解到的信息及時的傳達給學生,并引導學生思索現今存在的問題,這個方面院校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教育課程來實現,在教學中,把理論和企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使學生在接觸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服裝院校須不斷的研究與探索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方法,培養出真正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實用性高級人才。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應該以靜止的視角去看待,它也需要不斷發展與變化,隨著企業的需求而變,隨著市場的趨勢而變。不過,在變中我們要學會發現規律,找出應對萬變的基本對策,更好為行業服務!
筆者認為,作為教育機構,首先應該明確社會都大致需要哪些方面的服裝專業人才,如服裝設計師、樣板師、服裝設計管理人才、服裝生產管理人才、服裝營銷策劃人財等等;其次,要針對這些人才不同的角色設計出不同的培養方式,除了課程以外,授課方式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例如案例教學、模擬“工廠作業方式”的教學等都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社會時間實踐能力的比較好的方法。所以,在授課方式方面,各學院應該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善于改革,大膽嘗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新方法。
第二方面,從服裝企業的角度來看
(一)企業須進一步加強產品品質建設品質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發展與壯大的基礎與保證。吸引消費者的最根本的東西就是產品的品質,其包括產品的面料質地、性能、圖案設計等的好壞,造型設計的美感程度及與國際潮流接軌的速度等等,一個品質優良的產品應該不僅能給消費者帶來視覺上的美感,而且能給服用者帶來舒適與健康的保證。覽看國內市場上的琳瑯滿目的各類紡織服裝產品,真正能稱得上是“品質優良”的又有幾個呢?總結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缺乏設計投入,不注重細節,產品外觀沒有特色。
行內經常流行一句話,“中國企業是不需要設計師的,只需要拷貝員就可以了”,從這一點我們足可以看見國內企業對設計的重視程度。當然別人的好的東西我們需要去借鑒,去研究,但不能全然復制,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結合中國的文化底蘊、民族特性,尋求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之路。在這一點上,一些紡織服裝院校已經引起了重視,例如,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都把尋求差別化的,特色化的設計語言作為專門的研究項目,提出了“藝術染整”這一新的紡織服裝的設計思路,極大的開拓了國內企業的設計視野,對于發揚民族文化,宣揚民族特色,創建民族國際品牌都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②綠色環保意識差,產品的生態水平低
目前,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環保,并對其進口產品設立了嚴格的環保、安全檢測。這對紡織服裝的科技水平還不太發達的中國來講,無疑是一個很難逾越的非關稅壁壘。但這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趨勢,國內企業如果想要發展,想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走進輝煌,就必須增強科技建設,改進現有工藝,開發和使用新型無污染的安全材料,提高產品生態水平,符號出口國家的生態標準,通過國際上通用的權威環境標志認證,樹立企業的綠色環保形象,這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其創建國際品牌的必經之路。
③后整理技術水平低
后整理技術主要涉及染整技術,整燙技術,中國本土企業的面料大多在后整理方面還未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脫色現象,起毛起球現象屢見不鮮,沒有技術的創新,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動力,就不能打破發達國家設立的“技術貿易壁壘”,就無法更多的走出國門,加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成就國際品牌。
(二)企業須努力擴大規模,增強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
我國是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大國,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卻很少。企業普遍規模小,資金實力薄弱,對外投資能力差,不利于“走出去”戰略。因此,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是我國創建服裝強國所必須具備的。例如,走企業集團化戰略之路就是發展我國紡織服裝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三)企業須重視品牌文化的樹立,品牌形象的創新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發展的今天,一個品牌如果不重視文化的創立,不注重內涵的培養和其表現形式不斷的變化發展,就很難與經典和高檔聯系在一起。光靠產品本身的發展和提高是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形象的。因此,一個品牌的卓越品質除了表現在產品本身以外,還應該體現在其它非傳統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方面。例如,統一協調的店面設計;溫馨舒適的購買環境;全面、及時、優質、主動的售后服務以及完整細致創新的客戶管理等等。現在一些國內較大的企業,在店面的設計方面已經引起了重視,基本上能與國際接軌,但在服務系統和服務方式等方面都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還沒達到國際知名品牌所具有的高品質的內容和形式,諸如售后服務,國內企業基本上都還仍采用被動的傳統的服務方式,在客戶管理上,更是缺乏關注和創新。
(四)企業須尋求品牌發展的新思路——借力打力
根據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現狀,想要在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自行創建國際知名品牌,這幾乎是天方夜談,但是這并不是說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就無法走上國際舞臺,無法享有高品質這一聲譽。這就要求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擺脫傳統企業發展思路的束縛,放開目光,尋求企業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例如,我們可以與國際知名品牌合作,聯手打造品牌。另外,本土現有的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可以和國際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達成協議,成立研發中心,通過不斷深入的交流來對國際服裝趨勢進行把握,同時可以借國際設計大師之名來提升自身品牌的競爭力。有效的利用國際知名品牌和設計師的知名度,實現“借力打力”,能為企業的服裝品牌增光添彩。
第三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一)政府應創建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的條件,營造產業發展的環境
要發展我國的紡織服裝業,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產業基地市(縣)和我國紡織產業特色城鎮,實施紡織產業集聚戰略。我國紡織服裝的規模普遍偏小、布局分散,不利于發揮整體優勢。為了使我國盡快實現從紡織服裝大國向紡織服裝強國轉化,孕育國際享譽的品牌,必須發展產業集聚。
(二)政府應制定有利于紡織服裝業發展的各種政策,創建有利的政策環境
影響紡織服裝業的政策主要有產業政策、投資政策、金融政策、出口退稅政策、出口信貸政策、產業技術進步政策等等。良好的政策環境對于產業的飛速發展與壯大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國家給予企業的最有利的支持。
綜上所述,紡織服裝品牌競爭力的打造,品牌戰略的實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各企業間,企業與教育機構間,企業與政府間,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間的長期合作與努力,因此,這也就需要我們的經營者長期持有打造品牌的信念,堅持,堅持,再堅持,拿出用文火褒湯的技巧來扶植品牌,打造紡織服裝品牌的競爭力,成就名副其實的國際品牌。
-- 來源:全球羊毛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