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30年前,中國百姓買布買衣服都要憑票,解放前日偽時期留下的設備還在運轉,紡織出口換匯是國家主力行業,雖然不過區區二十幾億美元僅占全世界出口貿易的3%、出口的還多是初級產品。今天,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纖維加工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額占全球出口貿易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均纖維消費量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23日在中國紡織工業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表示,作為支柱性民生產業,紡織工業在新時期的進步,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打下了牢固基礎,這場危機的到來成為中國紡織工業加速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推進器。
民生支柱產業受惠于4萬億元內需拉動計劃
杜鈺洲表示,我國紡織工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對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在滿足和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和促進城鎮化、參與全球化競爭和為新興產業發展創造內需條件等方面尤其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改革開放為中國紡織工業開辟了世界最大的國內市場。目前,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23%;內銷占77%。如果中國區域經濟差距拉近,農民達到目前城鎮的水平,那么僅農村衣著消費增長額就會使全國衣著支出總額比目前擴大2.7倍。同時,紡織產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必然為農業、重化工業、電子通訊業和其他第三產業創造新的內需市場。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紡織工業單位產出的用工將不斷減少,但產業和相關領域總就業崗位仍會持續增長。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紡織工業的從業人數比重在1980年時占4.8%;1990年占8.84%;2000年占12.28%;2007年則提高到14%。紡織工業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337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萬人,從業人員中80%左右來自農村轉移勞動力。
今年以來,由于金融危機引發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外需對行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正在全面削弱,1月到11月紡織品服裝出口雖然保持8%的增幅,但11月當月已是0.26%的負增長。目前規模以上紡織行業中約70%的企業平均利潤率為0.1%,涉及就業崗位700多萬個?紤]到規模以下近1000萬從業人員,影響面更大。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4萬億元內需拉動計劃的出爐,以及專門對輕紡企業的扶持政策對我國紡織行業擺脫困境實現平穩發展意義重大。
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表示,展望2009年,國家出臺政策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無疑將為衣著類商品內需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奠定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改善低收入群體、退休人員和優撫對象的社會保障水平也有利于消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對于這些居民消費的增加起到有效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必然會拉動與居住有關的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的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必然會增加對土工合成材料等產業用紡織品的需求;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也將為醫療衛生用紡織品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提高科學技術與自主品牌貢獻率良機
中國紡織工業要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必須破解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如資源、環境問題,降低、控制成本,中小企業提升,提高勞動生產率,構建跨國供應鏈,形成中國跨國大企業等!斑@一切都要靠增強創新能力,加大行業硬實力和軟實力建設,提高科學技術與自主品牌貢獻率。”杜鈺洲說。
杜鈺洲介紹,2009年,在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宏觀政策指導下,中國紡織工業將積極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推動重點科技攻關、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推進全行業產品差異化水平,從纖維材料、生產工藝裝備到最終產品,加大企業自主研發強度,提高產學研和產業鏈集成創新水平,加大技術改造規模,大力普及先進工藝和產品功能、性能創新,提升質量水平。
同時,面對占行業99.4%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對當前占行業總數三分之二的困難企業和廣大規模以下小企業,將加大公共服務,提高產業集群社會化功能,在質量、研發、信息化、物流與市場、培訓、節能減排等領域發揮創新服務平臺作用,使結構調整平穩有序推進。
目前,中國本土品牌已占據國內大眾消費的主體地位,而其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途。紡織品服裝出口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以加工貿易為主,90年代以一般貿易為主,進入新世紀發展到以代工貼牌生產為主的階段,同時在國際市場站住腳的中國自主品牌也陸續增多。
“應對跨國壟斷性品牌的壓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擴展,提倡技術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的有機結合,促進質量、創新、快速反應與社會責任為一體的品牌文化建設,構建品牌設計、生產和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國內品牌供應鏈和價值鏈!倍赔曋拚f。
比較優勢繼續發揮作用
金融危機造成國際需求一定程度降低,目前越南、菲律賓等國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對我國紡織工業比較優勢形成一定挑戰。對此孫淮濱表示,中國紡織的總體綜合實力、產業完整性、綜合配套能力是越南、菲律賓等競爭國家所無法比擬的,他們的產業鏈不完整,主要是服裝加工出口能力比較強,其面料輔料等原材料仍要從中國進口,所以這些競爭對手不會對中國造成真正的沖擊,其產品結構和貿易結構反而和中國有一定的互補性。另外,從新興市場國家看,俄羅斯、巴西、東歐國家、中東石油國家,其自身紡織品服裝供給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需要中國產品來填補市場空缺。
杜鈺洲認為,比較優勢升級和梯度轉移是中國比較優勢延續并提升的兩大趨勢。中國當前有13億人口,城鄉差別、區域差別、生產力差別將長期存在,城市化進程還很長,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紡織工業決定了紡織工業比較優勢將繼續發揮作用。同時,我國東部沿海的勞動力創造力水平,已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同,但成本與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相比仍然低約15%,其紡織業小時平均工資只相當于土耳其的三分之一。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比較優勢梯度轉移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巨大空間,將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形成跨地區產業鏈,既保持了國際競爭力提升,又拉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杜鈺洲介紹說。
--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