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在過去的2008年,有幾類面輔料產品經歷著破繭而出、突破發展的過程,可以說,它們在2008年有了質的飛越。
純棉
現象:6月20日,在“棉花??超乎你的想象”時尚秀場中,4位設計師依據棉花的不同特性,展示了他們獨到的設計理念。有的承襲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廓形風格,展現了女性優雅而且干練的氣質。有的發揮了棉的不同特性,利用梭織、提花等處理方式,增強棉制面料表面的肌理感,使棉呈現出另外一種形態。有的簡練大方,簡單的黑白色彩組合突出了中性的優雅。還有的利用蝴蝶結、荷葉邊、蓬蓬袖的細節設計,突出體現了女性的浪漫與純真。
竹
現象:“天竹”品牌成功入選今年9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PV展。這標志著中國民族品牌第一次走上代表世界紡織最前沿、最高形象展示的舞臺。
針織
現象: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自然、舒適的追求,針織面料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針織面料通過組織結構的合理安排和原材料的正確使用,可以生產出高彈性的游泳、健身服和低彈性的運動外套等,產品范圍比梭織面料大得多,而且絕大多數的梭織面料可以用針織的方法模仿得到。
針織從業者認為,針織面料的設計可以向傳統上應用梭織面料的領域擴展。另外針織面料應該更加注重環保,從材料選取到生產過程再到產品的使用,都要體現環保,比如采用有機棉、再生纖維、可降解化纖等。再有就是要加強針織面料的功能性研發,因為隨著市場越來越細分,功能性的要求就會越來越多樣化,在這一點上,針織面料應該緊跟市場需求。
輔料
現象:目前,世界60%的拉鏈來自“中國制造”;國內高品質名牌服裝開始大量使用國產襯布;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紐扣工廠基本停產,大量生產能力已轉移到我國……種種現象表明:我國服裝輔料行業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這已經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在2008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輔料的流行呈現了兩個關鍵詞,“奧運”和“環保”。“奧運”更多地體現在精神上,其中“環保”表現得更為具體、實際,環保材料的運用體現得更為明顯。
輔料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服裝行業的發展,而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日益提高,著裝理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由過去傳統的注重結實耐穿、防寒保暖轉變為當今的崇尚時尚自由、運動休閑,“綠色產品”、“生態紡織品”等概念也深入人心,必將要求輔料在滿足服裝性能的同時,朝著高科技、功能性、綠色環保、信息化等方向發展。
輔料包括織標、印標、吊牌、織帶、復合商標、熱轉印、滴塑、拉鏈、襯布、紐扣等產品,涉及到服裝的各個細節。輔料產品的設計,要很好地與服裝和面料相結合,更注重服裝品牌風格、形象的體現。輔料的設計變化樣式也非常多,輔料產品比起服裝和面料,特點在于小巧、精致,在服裝中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有機棉
現象:據有機棉交易所報告稱,在過去的3年中,全球有機棉產量增長535%;而預測顯示,2007~2008年有機棉產量有可能增長25%~55%。另一方面,雖然有機棉產量增長迅猛,并且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對有機棉面料產生興趣,但目前此類產品在全球棉布產品總生產量中仍僅占1%的份額。
這就意味著,前景看好、潛力巨大的有機棉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加入其中。中國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紡織企業已經在有機棉面料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有機棉面料正逐漸成為國內紡織企業關注的焦點。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有機棉花對身體健康與環境的影響力,許多知名品牌服裝企業也紛紛將有機棉制品加入生產線,例如美國的Nike、Sam’s Club/Wal-Mart、Patagonia,瑞士的Coop,德國Otto等。正如世界上知名的頂級戶外品牌Patagonia所倡導的那樣:地球第一,利潤第二。
絲綢
現象:真絲與棉、毛、亞麻(苧麻)、粘膠、Tencel、Lyocell、Modal、錦綸、牛奶纖維、醋酸纖維、新型滌綸、彈性纖維等纖維進行混紡、交織或包芯,進一步豐富了絲綢產品的質感和服用性能。符合環保理念的有機棉、可回收滌綸、紙纖維、海藻纖維、大麻、竹纖維等是值得關注的開發重點。
鮮艷清新的單色綢緞、充滿藝術氣息的花卉印花雪紡、具有閃爍光澤的硬紗、爛花效果的輕薄絲織物、民族元素和仿生圖案、色彩漸變和虹彩效果,具有防霉、防水透濕、舒適彈性等功能的絲綢產品等等,多元和時尚成為主題訴求。繪畫風格或田園氣息的花卉印花,朦朧的漸變效果和扎染效果,植物或動物毛皮紋樣,富于變化的幾何圖案,古典意味的織錦和民族紋樣,清新的爛花、鏤空和刺繡等。柔和且多變的光澤感,帶來或優雅或華麗的外觀效果。褶皺配合服裝款式的變化,有著十足的表現力。竹節紗效果在質樸中不失精致,而金銀絲和花式紗的應用則更為注重細節處理。色織條紋、毛紡經典格紋等,很好地借鑒了其他品類的設計理念。
聚氨酯整理、免燙抗皺整理、抗菌整理等功能性后整理工藝的運用,給絲綢產品帶來更好的防護性和易護理性,拓展了其消費市場。涂層處理給傳統絲織物以全新的面貌和質感。原料、助劑和生產中的生態性被廣泛關注。
--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