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冬去春來,寒暑易節,按照自然規律,冬天只是下一個春天來臨前的必經過程。但事實上,中國紡織業在經歷眼前漫漫寒冬的時候,并不知道行業發展的春天什么時候才能到來。
根據中國紡織行業的公開數據,2008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4780.61億元,增速較上年下滑了8.84個百分點,其中1-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了1.77%,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了38.76個百分點。當年,整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增速較上年下滑11.13個百分點。
為了應對紡織業面臨的危機,去年8月開始,國家在半年內連續三次將紡織產品出口退稅從11%提高到15%,但是,紡織企業認為這一數字應該上調至17%。難道國家滿足了紡織企業的這一愿望就真的能把紡織企業帶入到春天嗎?不盡然。數據顯示,從去年開始,中國紡織行業的原材料成本上漲了10%-20%,勞動力成本更是上漲了30%,受成本上漲影響,2008年國內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利潤率較上年同期下降了近14%。顯然,紡織企業僅僅依靠國家提高出口退稅只能是暫時取暖。
現實已經擺在眼前。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實體經濟當中,而之前眾多依賴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面臨的危機也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
接受記者采訪的紡織企業老板,一面在高談闊論企業應該憑借自主創新走出困境,而另一面對于手中的幾個“尖端技術”是否能夠改變企業的未來而心中沒數。事實上,中國紡織業不僅要走出當年依靠成本優勢“打群架”的發展思路,另一方面必須要通過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來拓展企業的發展前景。綜觀整個產業振興規劃不難發現,提升整個產業鏈競爭優勢才是核心所在。規劃中一方面提出要推動行業實現包括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推動產業向專業化發展,最終實現大中小企業分工合理的創新產業集群。
即將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給中國的紡織業打開了一面看世界的窗口,更多的國際先進技術將參與到中國紡織行業振興的進程當中。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明白,在引進國外先進工藝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痛下決心,淘汰掉國內落后的產能。
改革需要陣痛,因此,改革總是在大家都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是最佳的時機。如果紡織不能借助此次國家產業振興規劃實現結構性調整,那么,中國紡織業所面臨的將不止是冬天,或將進入到冰河世紀。
--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