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今年以來,國家一系列宏觀政策措施的出臺,讓業界注意到了一個熱點??絲綢原料的收儲。
4月,國務院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政策措施和保障條件,國家將加大棉花、廠絲收購力度。為保護棉農、蠶農利益,通過增加中央儲備或其他辦法,加大棉花、廠絲收購力度。
5月,國務院在《關于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中指出,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從全局和戰略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加工財稅政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扶持政策,通過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貼息補助等方式,鼓勵紡織加工骨干企業增加廠絲儲備。據記者了解,目前,財政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這一政策的具體實施辦法。
6月,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將絹紡原料納入國家收儲范圍……
絲綢原料的儲備問題受到國家和行業如此廣泛重視,史無前例。
繭絲行情仍未明顯好轉
去年以來,國內繭絲綢行業形勢急劇下滑,蠶繭收購價格從2007年秋季的1600元/擔,跌至2008年秋季最低的450元/擔;廠絲價格從2007年最高36萬元/噸,跌至2008年最低價13.6萬元/噸,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繅絲企業虧損面高達70%以上,部分企業關停,個別農村地區出現砍桑毀桑現象,行業發展的基礎受到直接影響。
絲綢屬于外向型產業,產業鏈較長,涉及農、工、貿三方利益。繭絲價格的正常波動,能活躍市場,增強資源流動性,擴大消費。但是,如果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并在短期內劇烈震蕩,必然使絲綢消費受到抑制,而且影響產業協調發展。這一點在過去幾年繭絲價格的暴漲暴跌中已得到驗證。價格的劇烈波動造成了絲綢上下游產品價格的倒掛,加上成本大幅度上升,使生產加工環節利潤急劇下降,以致出現虧損。因此,業內人士將繭絲價格喻為絲綢行業的生命線,直接關系到絲綢產業安全以及產業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國內繭絲行情也受到很大影響。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7月1日的數據顯示,國內繭絲價格繼續在調整中震蕩走低。由于干繭和廠絲存在聯動性,兩個品種均呈現震蕩走低、成交縮量的特征。廣西、廣東、四川、浙江、江蘇等地干繭報價分別在5.4萬元/噸~6.1萬元/噸區間徘徊,廠絲價格則在18.7萬元/噸~20萬元/噸的區間震蕩。
當前,外銷市場形勢依然嚴峻,廠絲需求沒有明顯改觀,價格上漲乏力。國際金融危機仍在延續,廠絲價格的持續走低勢必影響到繭農養蠶的積極性和絲綢產業今后的平穩發展。
多項措施加強原料儲備
盡管絲綢業有其種種特殊性,但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里,它們最終要受制于一般經濟規律的作用。“我國市場經濟在較長的轉軌過程中,絲綢業運行中的種種問題顯示了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不健全,從而導致商品價格非理性上漲或下跌,國家實施廠絲收儲以及鼓勵骨干企業儲備廠絲等宏觀調控措施正是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這一缺陷。”我國絲綢界專家陳亦慶這樣認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繭絲綢產業鏈上農、工、貿利益分割,行業難以抵御潛在的市場風險。當價格暴跌時,農民棄管棄養,甚至大面積砍桑,對產業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因此,國家及時收儲廠絲對穩定市場和行業具有重要意義。原料收儲可通過收儲杠桿調整行業各環節的利益分配,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終既可調控生產供應量,又可有效調控市場需求,從而達到宏觀調控和需求平衡的目的。
近幾年,國家實施廠絲儲備,通過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調控繭絲價格,在不同時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關專家比喻道,廠絲儲備事實上是為過量生產的廠絲提供了一個“蓄水池”。從目前看,要使國內外絲綢需求大幅度增加,還需要時間和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發揮“蓄水池”的作用可有效穩定繭農養蠶的積極性,穩定原料來源。同時,廠絲儲備的“蓄水池”猶如水庫,需要考慮蓄水和泄洪流量的關系,否則對下游可能帶來風險,因此庫容量的大小應合理地控制。
儲備廠絲需要大量資金和費用,要求較高的倉儲條件,完全靠國家收儲就相當于生產、流通等各環節的負擔都由國家承擔。針對這一狀況,今年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通過增加中央儲備或其他辦法,加大廠絲的收購力度。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賀燕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這里所說的其他辦法,包括在必要的時候由骨干企業參與收儲,以利用企業庫容,穩定市場價格和信心,這將有效解決農民賣繭難的問題。同時,由國家支持企業在價格較低時收購原料,有助于解決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在市場復蘇時原料可適時轉化為商品,銀行貸款也能得到及時回收,國家僅提供貼息,成本有限,也不用考慮國儲出庫問題。同時,這些措施還可穩定繅絲企業職工就業,防止大面積砍桑毀桑,從而保持紡織原料供應的穩定。
建議絹絲納入國家儲備
最近,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一份關于將絹紡原料納入國家儲備的建議引起業界廣泛關注。趙林中建議的理由是,絹紡產品在整個絲綢中占有15%~20%的產量,而絹紡原料是對繅絲后的疵繭及繅絲、絲織產品的廢絲(長吐、汰頭、繭衣、毛絲)進行再加工,使蠶繭物盡其用,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絹紡作為絲綢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料安全同樣十分重要。
據了解,世界上絹紡生產主要集中在我國,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全國的絹紡企業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四川、山東、遼寧等省,形成了絹紡生產、染整、服裝加工、貿易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全國絹紡規模已達60多萬錠絹紡錠,年產各類絹絲3萬噸左右。絹絲的銷售80%依賴出口,20%內銷。
當前,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影響,絹紡企業銷售不暢,產品庫存增加,造成資金周轉困難,許多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停工停產的危險。據相關部門統計,今年1~4月份絹紡行業陷入虧損。
為了幫助絹紡行業克服困難,使包括絹紡在內的絲綢產業鏈得到整體保護,趙林中建議國家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擴大國家收儲范圍,將絹絲納入國家收儲范圍,出臺相應的收儲辦法。趙林中談道,為了扶持絲綢、蠶桑傳統產業,2001年我國出臺了《廠絲儲備管理暫行辦法》及《儲備廠絲收儲資金管理辦法》。然而,作為絲綢原料的一部分,絹絲尚未被納入國家收儲范圍,這種有缺陷的保護難以從整體上促進絲綢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難以從根本上保護蠶農利益。
--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