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現在的布匹,不僅僅是為了遮羞、避寒、裝飾而編織,整個世界都是編織出來的,甚至人造器官、血管也可以通過編織的方式來制造。”昨天在滬舉辦的中國工程院第103場工程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指出,紡織依舊占據著人類生活的重要地位。本次論壇旨在為低碳時代的紡織產業出謀劃策。
【印染著色 有新方法】
為了讓人們穿上色彩豐富的服裝,紡織品必須經過印染工序。殊不知,其中約有15%的染料被直接釋放到水中,把河流“釀”成了“可樂”。據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陳文興介紹,染料成分復雜,濃度和色度較高,而且大多數難以生物降解,還包括多種具有生物毒性或能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的有機物。
為了減少印染帶來的環境污染,科學家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來自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張克勤教授,從絢麗的蝴蝶翅膀、孔雀羽毛那里找到了靈感??原來,蝴蝶翅膀和孔雀羽毛,具有光子晶體結構,能反射或折射陽光,從而產生各種顏色,因此顯得七彩斑斕。其實,自然界有許多生物體中,都存在一維或二維的光子晶體結構。如果能開發出光子晶體纖維,巧妙地運用光學原理給紡織品增添色彩,或許就用不著化學的染色方法了。
【人造血管 有新進展】
目前,由滌綸和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大口徑人造血管(內徑>6毫米),已在臨床上取得良好效果。武漢紡織大學副校長徐衛林領導的團隊與醫院合作,以管狀織物為血管支架,模擬與人體血管結構相似的三層結構,并制備出具有藥物釋放功能的復合型小口徑人造血管。據悉,這一人造血管已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長時間通暢率和生物相容性。
除了人造血管、人造皮膚外,未來的醫用紡織品將變得更加智能。“智能創傷敷料可用于敷料移除前判斷傷口的愈合情況,智能繃帶可控制繃帶的敷設,而且可記錄治療與長期臨床試驗期間的壓力數值。”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理事長李陵申相信,信息科學將日益融入生物醫用材料中,醫用紡織品的智能化將會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