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服裝界》觀察之一
在政策和成本的壓力下,很多中小企業要么倒閉,要么轉型
上午十點,正是上班的時間,不過一家鞋子廠大鐵門卻緊緊地鎖著,似乎已人去樓空。 這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在廣東看到的一幕。
實際上,“關閉的鞋廠在廣東應該有一千多家。”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說,在廣東總共的鞋廠加起來大概有五六千家。
其實,“關閉”不僅僅發生在廣東,也不僅僅發生在鞋廠。
“沒有訂單可接,春節前有不少企業提前停工。”蘇州吳江市盛澤鎮有企業這樣說。
“潮州已經有多家企業倒閉。”潮州市名瑞(集團)的郭鵬偉說,今年詢價和下單的客戶明顯比去年減少了。
同樣,臨近年關,北京市大興區浙溫經濟開發區內幾十家紡織服裝廠,一半已提前停工。
“至少有5?8%的小企業被迫關停。”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說,個別單純以外貿加工為特色的地區,關停的中小企業個數占到整個地區中小企業個數的15%。
開年的蕭條,預示著中國服裝業2008年面臨著新考驗,“2008年將有一大批生產加工型、以出口為主、沒有品牌的服裝企業將被淘汰。”東方證券紡織服裝分析師施紅梅說,“這是大勢所趨。”
顯然,在過去一年里,很多服裝企業感覺坐上了過山車。
“服裝退稅從13%降低到11%,公司利潤率將減少2%。”2007年6月26日,北京泛美服裝公司總經理助理劉玉中、分管貿易的副總經理黃曉峰、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王麗鴻等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正在緊張地開應對會。
他們這一會議的大背景是,退稅新政2007年6月18日宣布,服裝、鞋帽、箱包出口退稅率由13%調整至11%。2007年7月1日即開始實施,幾乎沒留過渡期。
而他們6月初簽單、7月中旬出口到日本的一批西服,成了首批受降稅新政影響的產品:“為拿到訂單,公司已經將價格壓到了最低,臨時加價是不可能的。”
影響不僅限于泛美公司,7月1日起實施的退稅新政,在整個服裝行業掀起了波瀾。
“出口退稅率下調,企業損失太大了。”廣東一位服裝企業負責人說,“企業幾乎已經無法生存下去。”
而在杭州,一家年出口額在300萬美元左右的服裝企業老總也承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后,公司已基本無利可圖。
“退稅下降1個百分點,紡織服裝全行業平均利潤將下降4.6%左右。”國泰君安研究員張偉文說。
緊隨其后的8月23日,商務部及海關總署7月23日聯合頒布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44號公告開始正式實施。
“44號文件對珠三角整個加工貿易行業沖擊太大了。”深圳市加工貿易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漢新說:“企業資金壓力非常大”。
因為這意味著,企業在進口原料時,需要將相當數額的保證金存入海關指定賬戶,待出口核銷后,再拿回保證金。保證金金額相當大,而合同執行完畢,核銷又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屆時已交保證金尚未拿回來,卻又要交新保證金。
與此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2008年1月2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人民幣7.2065元,創匯改以來新高,亦為2008年以來第10次創新高。按照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達到11.15%。
“人民幣升值達到6%?10%時,紡織服裝業的臨界點將會出現。”中國第一紡織網總經理汪前進說。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升值6%就是服裝出口企業所能承受的臨界點,在6%之下,企業尚可以消化,超過這個底線,將可能導致企業虧損。
顯然,這些政策的實施,是中國全面解決貿易順差問題的“一個重要體現”。
更重要的是,“過去我們的政策一直鼓勵加工貿易,但現在的方向是鼓勵企業向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轉移。”商務部研究院外貿研究部李健說:“以低價形式出口、以擴產方式帶動業績提升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李健的話,不僅在貿易摩擦上,也在全球采購的新變化上得到驗證。
王波是浙江一家服裝公司出口貿易部主管,去年很早就接到通知,沃爾瑪不再向他們下2008年春季的采購訂單了。
而在去年,沃爾瑪的訂單占了該公司業務的80%。
與王波所在公司的境遇一樣,江蘇南京永興服飾公司經理陳加勇也為訂單而頭疼,他在完成沃爾瑪的最后一批訂單──每件售價10美元左右的7萬件棉衣后,就沒有沃爾瑪的新訂單。
陳加勇說,這還不到去年訂單的四分之一,公司收入會減少78萬美元。
實際上,山東博山麗納爾服裝有限公司、山東濰坊佐邦服裝有限公司等山東一批沃爾瑪供應商,已經部分或全部失去了沃爾瑪的新訂單。
在浙江,向沃爾瑪供貨的上百家浙江企業中,大多數企業可能面臨訂單被削減,特別是同類企業眾多的紡織服裝行業。
于是,很多無附加價生產的企業,想到了成本挖潛。
但潛力有多大?
“為留住熟練工人,我每年都將工資標準提高大約10%。”廣東開平市儕達制衣廠老板張毅生說,目前,工人工資占到企業總收入的60%?70%,加上福利等費用超過70%以上。
而從今年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將對低利潤和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提出新的挑戰。
“根據新法,企業在職工解雇補償、保險、福利待遇等領域的開支將增加,估計企業勞動用工成本大致增加三成。”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說。
而《勞動合同法》中關于提高加班費與限制加班時間的規定,讓原本員工就不足的中小企業越來越有點吃不消。
“現在招工越來越困難了,去年我們的會員企業有60%完全招不夠人。”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有些無奈。
出于無奈,很多企業退掉一些訂單。
但是,成本的增加顯然不僅僅是勞動力價格的提高。
“原油價格上漲,致使3年來服裝面料、輔料價格上漲了20%。”廣東南海新怡內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強說。
同時,土地資源緊缺,缺電、缺水等資源,也導致其價格優勢開始基本喪失。
“無外不穩,無內不強。”很多企業開始轉戰國內市場,或者“搬遷”或者“轉型”。
一個決定企業生存的時刻,仿佛在2008年到來了。
新聞來源:《服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