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經編行業兩大盛典??經編設計大賽及中國(國際)經編產業論壇的舉辦,讓經編行業的發展狀況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經編服裝這個新興事物的未來走向也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對于它的明天,人們大都抱有樂觀的態度。
寄予厚望的經編業
從2005年首次接觸經編業至今,記者明顯感受到,經編行業每年都邁著大步前進。尤其是金融危機令不少行業效益大幅下滑的時候,經編業產值及出口額仍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增幅雖有所下降,但仍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理事長楊世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總裁華納等重要嘉賓的出席,也可看出行業內外對論壇及經編產業的重視。而產業鏈上游的精明商家們更是從行業的發展中嗅出了大量商機,他們的積極與會傳達出對行業未來的信心。
許坤元和王偉在發言中明確指出,經編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在服裝、裝飾、產業用等領域都會結出豐碩的果實。許坤元認為,這次論壇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下舉辦的,金融危機使中國紡織工業陷入了嚴重的困境。去年9月份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針對金融危機的重大方針政策,使行業急速回落的局面有所緩解。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加深,國際紡織品市場需求進一步低迷,貿易競爭十分激烈,同時內需市場壓力增大,行業當前的運行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盡管如此,許坤元仍看好經編業的發展,他認為經編是一個新興產業,現在發展很迅速。企業在當前的經濟困境中,要解決好自主創新、加強管理、開拓市場等緊迫任務,論壇的舉辦為經編行業克服當前困難、求得更好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機會。
王偉則主要介紹了工業信息化部目前正在落實的工作,包括大力推進產業用紡織品開發應用、推進紡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自主品牌建設、大力組織實施技術改造等,其中不乏與經編產業相關的內容,為與會者帶來很大鼓舞。他說:“經編行業是資金技術密集的行業,其產品應用領域廣泛,發展潛力很大。企業要抓住這次產業調整和振興的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思路,加快技術創新,謀求經編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襪子、蕾絲花邊等,經編在服裝上的運用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可。”楊世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肯定了這幾年經編產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設計元素注入經編服裝,能使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本屆論壇的主辦單位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承辦單位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經編分會、東華大學、上海世貿商城、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這幾年都在為經編產業的發展之路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烙上了他們的印記。
經編服裝的新動向
“什么是經編服裝?”如果不是研究行業的專家,恐怕沒有幾個能回答出來。確實,現在經編服裝的概念在消費者中遠未普及開來。與機織、緯編相比,經編在服裝上的發展才剛剛起步,現在常見的經編針織物大部分用于襪類、圍巾、運動類服裝或用作其他服裝的輔料。但論壇上專家們認為,先進的經編技術用于服裝的開發生產上,是服裝產業發展的趨勢所在。單就無縫內衣而言,比起緯編無縫內衣設計的單調,經編無縫內衣更具有緊跟流行變化的時尚性,在工藝技術的實現上,也比緯編更勝一籌;從總體上看,經編無縫內衣比緯編無縫內衣更具檔次。“經編織物具有非常豐富的組織結構,可以適應各種服裝款式及各種服裝風格的要求,這種特性給長期習慣于穿著機織外衣、緯編內衣的消費者帶來了彰顯個性時尚與崇尚健康活力的大好時機。”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南梁說。
但經編服裝也面臨著創新。本屆產業論壇上,對一些新型纖維、新型紗線,如天絲、莫代爾、天竹、PTT纖維等的探討,傳遞出了一種新的動態。陳南梁告訴記者,這些差別化、功能性纖維在服裝上的使用已越來越為消費者所認可,它們也應該在經編行業進行推廣應用。可以料想,這些新型纖維的優良特性與經編先進技術相結合,無疑會助推經編服裝的發展實現新突破。
發展須邁過幾道坎
經編服裝的發展前景看似很誘人,但專家提醒,要想實現這個美好的未來,還須邁過幾道坎。首先是技術創新。專家認為,要想實現經編服裝面料的創新,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因為經編技術最適宜編織的原料是常規的化纖長絲,而纖維素纖維等的結構特點非常不利于經編的織造,必須通過對經編織物生產技術進行創新,來達到對這些新型紗線加工的要求,生產出具有高質量的經編新產品。
其次是品牌培育。專家指出,行業需要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發展,避免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同時還要引導企業對自身名優產品的宣傳,實行引進品牌與自創品牌并舉。
最后是設計上的突破。優秀設計人才的缺乏不僅桎梏著中國服裝業,更是經編服裝業還須突破的瓶頸。設計缺乏時尚感、款式雷同,使中國經編服裝在款式豐富、造型多變的國外經編服裝面前顯得較為尷尬。但海寧?中國經編設計大賽連續舉辦四屆,影響力和參賽作品水平不斷提高,讓我們看到了打破這一局面的希望。
--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