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中國服裝業叫了多年的“結構調整”,卻被外來服裝“完成”了。
中國服裝協會發布的2008-2009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出現了耐人尋味的一組數據:2008年我國服裝進口數量減少:機織服裝進口數量1.22億件,同比減少了26.66%,針織類服裝進口數量為2.76億件,同比減少了25.56%。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全年度統計顯示,我國服裝及衣著類附件累計進口額為22.75億美元,同比上升了15.52%。服裝平均進口單價為4.46美元/件,同比提高了53.79%。
數量少了,單價高了,總額上去了,這是一種多么讓人羨慕和推崇的“結構調整”啊!
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在我國各行業每年的總結報告中,這樣的表述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中國服裝業也不例外。可是,“結構”年年都在喊著“調整”,但是產業的“升級”“轉型”卻不見多大明顯成效。倒是沒有聲張的外國服裝,卻在中國市場已經實現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外來服裝是如何實現這種“調整”和“升級”的?
首先是外國服裝的品牌文化優勢。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來品牌,多數都是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經營,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深入人心,自然贏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人消費洋品牌成為一種文化時尚,而越來越多的外國來華人員,也使這個市場越來越大。
而相比之下,我國服裝不但在品牌文化方面存在明顯弱勢,品牌服裝的價格方面也沒有明顯優勢。不少國際名牌商品價格通常在千元以下,而國內品牌由于銷售渠道相對單一、零售運營成本較高等原因,價格要明顯高于國際品牌。
國際品牌的產品設計方面與市場銜接比較密切。他們的設計師辦公室通常就在市場專員和采購人員旁邊,一旦一個團隊選定了一個設計,設計師們就利用計算機系統確定設計細節,直接傳送給生產廠,繼而分發配送至各銷售店。我國國內的品牌設計,一般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工作室里,設計師與生產線之間存在一定距離,導致商品更新速度較慢。
國際品牌對市場的把握能力較強,產品庫存周期較短。根據調查,國內一般品牌的庫存周轉時間在90天左右,而國際品牌產品的庫存周轉,時間短的只要一周,長的也僅有一個半月。
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結構調整”的現象,再一次說明服裝已經不僅僅為了生活實用消費,更是一種文化和時尚產品。在大多數消費者已經告別了溫飽消費層次后,我國服裝業應該加快轉變觀念,首先把服裝從簡單的制造業意識形態里進行“轉型升級”,調整為“文化時尚產業”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產業規劃,才是中國服裝行業“結構調整”的真正突破。而當前尚未出現明顯好轉的金融危機,就是我們進行調整、轉型的一個新契機。
-- 來源:服裝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