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產品成分保證目前仍靠企業自律
超市出售的一件標注含棉量100%的T恤,實際含棉量竟只有25.8%,這樣懸殊的差距在業內人看來卻不奇怪。甚至有一批職業打假人,專門購買標注不實的棉質服裝進行投訴索賠。筆者調查整條服裝生產銷售渠道發現,各個環節對服裝含棉量并不較真,這給了不法商販可乘之機。
貼牌貨進商場并不罕見
王先生在本市某大型超市購買了10件單價79元的男翻領T恤,標注成分為100%棉。后經檢測,該T恤的面料實際所含成分為:棉25.8%,滌綸74.2%,屬于不合格產品。王先生以欺詐消費者為由,將超市起訴至沙河口區法院。目前王先生一審勝訴,獲得了雙倍賠償。
最近,關于服裝實際含棉量與產品標識不符的投訴頻繁見諸于媒體。本市一位職業打假人向筆者透露,正因為很多商場超市中出售的服裝,甚至是品牌服裝含棉量名不副實的現象比較普遍,圈內有人專門從事服裝打假。
做了7年服裝批發生意的王剛(化名)告訴筆者:“含25%就不錯了,還有一根棉都不含的,照樣貼100%棉。”王剛說他每年都會應一些服裝品牌經銷商的要求從南方代購,要求廠家貼上某些品牌的商標,并保證內標簽等一致。廠家完成后發貨,王剛只需額外加付標簽費用,甚至有的廠家還能提供三證(稅務登記證,商標使用許可證,產品檢驗合格證)。一件幾十元甚至十幾元成本的服裝貼標后,身價就可以漲到幾百元。
筆者以要進貨貼牌進商場為由電話聯系了南方幾家服裝廠。深圳一家服裝廠的曾經理向筆者打包票稱達到要求毫無問題。筆者詢問用非純棉面料,貼100%棉嘜頭(行內對內標簽的叫法)是否需要額外加價。曾經理表示,怎么印無所謂,價格都一樣,并會先發來樣貨等到買家滿意再批量生產。
中山一家服裝廠的業務經理包先生告訴筆者,一般的純棉面料和PC面料(含棉20%的面料)每斤相差4元左右,但如果用PC冒充純棉風險比較大,通常用CVC(含棉65%)會比較保險,但價格與純棉差不多,如果進貨量少就沒有意義了。包先生還提醒筆者:“商場要什么證,你再辦,如果不用,你就別自找麻煩,那都是要錢的。”
深圳一家商標廠則表示他們只負責生產不承擔相應責任,生產一般小品牌的嘜頭,不需要買家出具證明,價格一般在每個0.5元以內。如果是大品牌的嘜頭,則要看樣才能確定是否能仿制。
大連市12315投訴舉報中心主任楊慶祥介紹,目前國內只規定對部分食品做出廠前的抽檢,而在服裝方面,根據《產品質量法》,只需由廠家出具合格證,這是廠家單方面的保證書,屬于企業標準。商場為了保證自己的信譽和規范,往往需要廠家產品進場前提供第三方的檢測合格報告以及其他的證件,但這只是企業的自律行為。
楊慶祥指出,目前市面上有兩種純棉的表示方法,“純棉”和“100%棉”。事實上,國家標準所指的純棉并不是100%棉,里面允許含有極少量的其他成分。但如果廠家標注的是100%棉,那就必須不含其他成分,否則就應認定為欺詐行為。
-- 來源: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