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海外市場普遍低迷,外貿服裝企業的訂單銳減,那些靠二手單生存且資金實力又不強的企業紛紛歇業,尚能存活下來的外貿服裝企業也活得異常艱難。
此外,由于歇業企業增多,隨著人們的收入減少,進而會影響到國內品牌服裝的消費市場。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做國內品牌的營運商和服裝企業也無法幸免此難,只是時間推后而已。
雖然國家針對以上情況積極采取了諸多救市措施,但總是收效甚微。
原因何在?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真正從困境中走出?
目前外貿服裝企業的生存狀況
1、價格惡性競爭
中國商人頭腦容易發熱,在大好形勢下往往超其能力擴大產能。一旦形勢有變,為保工廠正常運轉就讓利接單。自己雖然守住成本但害了其它同類企業。其它成本開支更低的企業又把價格壓得更低與其競爭。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國外企業漁翁得利。而我們既是搬起石頭砸了同行的腳,也重重砸了自己的腳。
這是國內服裝企業害人不利已的現實寫照。
2、貿易爭端增多
由于國外壓價等原因,為保住微薄利潤,國內服企開始削減管理人員、普通員工工資,更換獎勵制度、延長工作時間,使用的面料、輔料等也同降規格,以次充好等等。目前的服裝企業數在減少,從業人員也在減少,訂單也在減少,而勞動關系糾紛、國際貿易糾紛、品質下降遭投訴等案件卻在大幅上升。中國制造通過近30年努力所得的信譽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損害。
3、資金偏緊融資困難
國家救市計劃中的融資除了災區重建和西部發展外,基本上都投到了其它行業。而對真正能解決就業人口,真正面臨極大困難需要幫助的大多紡織服裝中小企業來說,只聽到了雷聲而未見到雨滴。
據筆者了解,以前曾經輝煌過的一部分服企把手頭上的余錢投到了房地產行業,致使手中資金吃緊,而大部分的服企由于勞動工資、用人成本的上升未能與銷售價格同步上升,造成普遍流動資金緊張。流動資金的緊張又造成財務成本上升,致使利潤率進一步下滑。
4、優秀人材難覓
企業的發展根本是靠人,人的素質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做服裝的企業經營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要解決現代企業管理和發展等問題,必須吸收優秀的人材來管理企業。然而,由于諸多原因,服裝行業很難招收到高素質的人材。服企缺少人材是不爭的現實。
5、轉型說說容易做難
經常有報道說:某外貿企業通過不懈努力,終于快人一步把產品做到了國內市場,而且有多么成功等等。然而,由于外貿服企缺少資金,無法進行品牌宣傳,缺少人材而不能設計產品,缺少營銷知識而不知如何打開銷售渠道等等。雖然產品一致,但內銷和外銷的運營模式卻有根本的不同,要想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貿服企左右不定、躊躇不前、對前景看空是又一真實寫照。
6、對百貨店打折的認識
眾所周知,華東、華南發達地區的百貨商店的打折力度越來越大,頻率也越來越高。從以前最早買500元送50元購物券到現在的買400元送280元;從以前的只在節日打折到現在的幾乎每星期都打折。這現象說明了什么?做國內銷售的服裝運營商、生產商的苦日子不期而遇了!
造成服企生存困境的內在因素
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缺少過渡期,很多政策存在相互矛盾。由于改革開放后國內外形勢始終不錯,在這次金融危機演變成實體經濟危機前,我們由于缺少經驗而顯得束手無策。
企業經營者缺乏經濟知識,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缺少綜合判斷能力。同時國內往往以銷售額和企業人數的多少來判定企業家地位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盲目和沖動加上面子使企業家超能力發展企業、擴大規模,最終造成產能過剩、資金緊張、各項成本上升。對困難估計不足,形勢判斷錯誤是主要原因。
國內企業間的競爭無序,低價取勝的策略得到廣泛運用。相互間的搏殺致使企業的利潤步步下降。超低的價格又使產品質量問題頻頻發生。當企業贏利無望時,各項開支被削減,設備更新等的投入大幅減少,管理成本等卻居高不下,產品附加值無法體現,品牌戰略無法實施。企業家的行為從過熱演變成過冷。信心指數降到冰點。
出路探詢
近期國務院針對紡織工業確實出臺了一系列救市方案和措施。例如:出口退稅的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費率的下調等等。但是,依我之見,這些僅僅能起強心針的作用而不能從根本上治病去挽救企業的生命。那么,有沒有表里兼治的辦法呢?
企業的根本在于獲利,當有錢了,才能謀更大的發展,去做更多的事,才能良性循環,幫助企業盈利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幫扶核心。由此,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從輿論宣傳、意識形態教育中改變人們對企業好壞的評判標準,樹立起良好的社會經濟氛圍。讓大家知道并認同優秀企業的標準不看規模大小、員工人數多少、銷售收入有多高,而是要看對社會的貢獻度、人均利潤率、投入產出比、資產負債率、產品附加值、管理團隊人材結構比例、產品研發能力、產品的潛在前景等等。讓所有的企業家明白:把企業做強才是硬道理!讓所有人明白:企業大小與實力強弱并不等同。
2、把用于出口退稅的補助資金用在獎勵那些做精品,做小訂單但附加值很高的訂單上。這樣可鼓勵大家把價格定高。例如:以報關資料為準,如出口服裝的麻類上衣,銷售價格低于5美元的不享受政府補貼。每件5美元以上的按高出部分的一定比例予以補貼。這樣會最大限度地引導企業避免低價競爭,形成良性循環。
3、統一制定我國紡織品定價標準。規定底價限度但不限最高價。違反規定的取消該享受的相關待遇等。此規定可由行業協會會同專家一起來制定,制定起來難度應該不算大,執行起來可參考海關申報單。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同,可在底價限度上進行適當調整。此外,行業協會的定價不會影響到我國的競爭力,因為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缺少紡織原材料,且二次加工配套不完全,我國的定價高出這些國家20%,應該不會嚇跑國外客戶。
協會牽頭打造定價制度
如果由行業協會牽頭的定價制度能夠實現,好處如下:
1、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帽子可以脫去;
2、平均補助不溫不火,改為用有限的資金重點支持贏利和有競爭力的企業;
3、讓整個競爭氛圍往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徹底改變低價競爭、相互殘殺的狀況。
4、有了底價之后,國外客戶利用中國廠家相互壓價從中漁利的狀況也從根本上可以得到改變。
5、國外客戶在同等價格上會把訂單優先放給管理好、質量穩定的廠家。從而使中國的服企形成一個重質量,重管理的良好競爭氛圍。
6、底價一旦形成,服企立馬會有盈利,一有盈利,國家的稅收、就業率就會加暖,企業培育品牌等也就成為可能。
此外,專做國內市場的品牌運營商和相關服企,應該把眼光放在多品種、少數量的銷售戰略上。而能夠讓此成為可能的是:多用高附加值的進口面料,選擇范圍廣、無需大量資金投入,這應該是克服即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困難局面的一個良策。
總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靠服企本身已無法實現逆轉,類似出口退稅等的強心針的注入,企業也只能好一時,政府也不可能救企業一世。而以上對帶有附加值、用較高價格銷售的企業進行補助,以及由行業協會牽頭制定出有利于良性循環的定價制度才是外貿服企真正能治病的良藥,才能真正地拯救企業的生命。
-- 來源: 服裝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