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目前國內化纖行業面臨嚴峻的市場考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化纖業上游原料價格持續升溫,4月2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119.37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人民幣升值、貨幣從緊政策使下游紡織品服裝企業外部環境趨緊,化纖產品銷售遇阻。
上下游兩頭受擠,國內化纖企業步履維艱。
上游原料價格持續攀高成本壓力大
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導致聚酯化纖企業成本增加,但化纖產品的價格卻很難跟上原料上漲的"步伐",化纖產品成本壓力難以向下轉移,目前化纖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4月初,高盛的商品分析師預測今年下半年原油價格"才有可能突破每桶115美元",但如今每桶115美元的"最高價"卻已成歷史。4月22日,國際原油5月期貨收盤價連續3天突破115美元/桶,盤中最高幾乎觸及120美元/桶。
3月份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維持在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直接導致合成纖維原料價格高位運行的態勢,而且今后仍然存在很大的繼續上漲壓力。
一季度國際油價平均價格接近每桶100美元,同比上升68.2%,化纖原料PX(對二甲苯)、PTA(精對苯二甲酸)等化工產品的生產成本處于相對高位。
盡管2007年我國化纖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得到一定控制,但去年的新增產能對今年的市場運行仍產生較大影響。此外,部分化纖品種產能過剩的壓力仍然較大,市場供需平衡受到影響。
加上煤炭等其他物資價格不斷上漲等因素影響,化纖行業成本不斷上升,1~2月份國內化纖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0.2%。
下游紡織企業面臨最困難的一年
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跌破7.0關口,報6.992,創人民幣匯改以來的新高。按照匯改之初8 .11元的匯率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已經累計升值15.6%。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使本來依靠產品廉價優勢競爭的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困境,一方面出口訂單量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出口訂單的利潤也急劇下降,對于中長期外貿訂單,企業更不敢貿然接洽。
從剛剛結束的第103屆廣交會一期來看,與去年秋交會相比,紡織品成交額下降明顯,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成交4.1億美元,下降24.4%,服裝及衣著附件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加工貿易政策調整、銀行貸款利率提高、新勞動法實施、原材料成本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的連環影響,我國的紡織出口面臨近年來最為困難的一年,一部分紡織訂單已轉移至周邊提供更廉價產品的國家。
近期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均出現部分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倒閉停業現象。從宏觀角度看,今年前兩個月紡織業出口量首次出現1.78%的負增長,全國2/3的紡織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0.62%。
整體而言,下游織造及終端紡織品出口不暢是影響化纖產品市場銷售的關鍵因素,且從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各項經濟運行的角度看,在短時間內,下游行業走出困境的可能性不大。進入4月下旬,終端紡織品市場仍無明顯改觀,在一季度成本連續大幅拉漲之后,下游對成本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部分紡織企業陷入微利甚至無利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下游產生抵制心理是自然的事情,而且下游正開始向上游化纖企業施加反作用力,化纖產品價格止步不前。如果化纖產品銷售狀況正如預期進一步走弱的話,那么部分化纖企業在資金和庫存的雙重壓力下去下調產品價格,化纖業的大盤有進一步下滑的可能。
聚酯化纖企業應采取積極對策
面對目前市場不利的局面,聚酯化纖生產企業應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
首先,企業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當前聚酯化纖產業中的工藝、裝備、過程控制及管理問題,以達到提質、降耗、優化工藝、清潔生產的目的。
其次,大力發展差別化、功能性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化纖產品差別化和功能化提供了快捷、低成本的可能。
再次,要緊緊抓住市場需求。聚酯化纖產業鏈的走勢由之前的成本主導型轉為需求主導型。在嚴峻的形勢下,企業只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變被動為主動,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新聞來源:產經網-中國石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