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抽身低迷陰霾中國服裝喜憂參半
??1~5月份服裝行業經濟運行數據觀察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日前披露的2009年1~5月份服裝行業經濟運行報告,依然是一份喜憂參半的報告。
從發布的數據來看,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開始實現生產的小幅增長,相對一季度,已有“明顯轉好”跡象。
但另一方面,服裝行業出口數量卻以15%以上的幅度下降,短期內扭轉頹勢似顯乏力。
一個不失謹慎的判斷是???2009中國服裝產業運行中的積極因素愈發明朗。但似乎很難斷言:服裝產業已經徹底恢復元氣。
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這次危機的洗禮,中國服裝業的能量正不斷積聚,在它真正釋放的時候,那一定是中國服裝產業的真正繁榮,這個繁榮是一定要到來的。
好數據不斷出爐
服裝生產出現“恢復性增長”、服裝行業“效益提升”、服裝行業“盈利能力回升”,成為了中國服裝行業企穩回暖的顯著信號。
二季度,服裝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成為了此次發布的服裝行業經濟運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的第一個好消息。
報告數據顯示,1~2月份,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的服裝產量為345548萬件,同比呈現出負增長6.61%,而1~5月份的服裝產量則為848462萬件,同比增長3.41%。
內銷市場的整體平穩,被視作為服裝業生產回暖的最堅實后盾。
報告分析,一季度,中國服裝生產大幅下降,二季度開始回升。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轉機,緣于國內消費需求逐步穩定且呈現回暖跡象,這刺激了內銷型企業補庫和投放新產品的熱情。
相對于產能的迅速恢復,生產信心的恢復以及服裝行業效益提升的向好數據更能表現出服裝產業內“運行質效”的提高。
報告引用了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5月份,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個數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7.24%,而從業人數卻減少了0.19%,企業平均人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1.43%,人均利潤則大幅提高了17.85%?梢,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隊伍在快速壯大,人均效益明顯提高。
另外,從服裝行業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來看,二季度服裝行業盈利能力繼續回升,“成本費用利潤率”和“利潤率”兩項指標增長明顯。
報告給出的有關“紡織服裝制造”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數據是:成本費用利潤率比上年同期增長6.45%,利潤率比上年同期增長5.75%。成本控制能力明顯增強,勞動生產率繼續以兩位增幅提高,單位生產用工量同比減少了5.8%。
向好數據的背后,表現出服裝企業在危機的歷練之后,正在不斷提高應對市場的機變能力與內部控制能力。
報告認為,在外需疲軟、內需不旺的情況下,行業依然完成了利潤率的提升。主要歸因于:首先,行業對外部市場大幅提高了有效供給率,即產品對市場的適合程度大大提升、行業利用市場消費低迷的時期不失時機地清理了庫存;其次,行業從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和勞動生產率兩個方面入手提升管理能力。“向市場要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的結合,使企業的外部調節和內部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記者視線:
不管怎樣,回暖的信號一一在釋放,它可能隱藏在日益忙碌的生產車間里,或者隱藏在日漸喧囂的服裝商貿市場中,也可能隱藏在欲走還留的消費沖動之中。
這樣的共識必須存在:不管是在危機之中,還是在危機過后,行業的信心依舊堪比黃金!盎謴托栽鲩L”和“利潤率提高”正在凝聚一個個危機過后的成功個案。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個案,產業層面之上的積極氣場終將得以形成。
不容回避的隱憂
行業利潤率的“過激震蕩”,行業整體營運能力的“略有下降”,再加上出口“大幅度負增長”,斷言中國服裝徹底“止跌回升”的判斷似乎為時過早。
一個緊跟“行業利潤率提高”其后的隱憂是,前兩個季度,行業利潤曲線走勢雖然維持了以往的比較正常的“形狀”,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行業利潤在一季度猛然竄高,二季度驟然回落,盡管回落后仍維持在一個高水平,但震蕩幅度,特別是利潤率的震蕩幅度略顯過激。
針對震蕩幅度的過激,報告并未對此做出明確的原因闡述。不過,從“猛然竄高”、“驟然回落”等字眼表述來看,表達服裝行業景氣指數關鍵指標之一的“利潤率”,仍然受諸多不可控因素的牽制,無法按照健康的曲線平穩運行。由此可見,目前中國服裝產業的企穩回升仍然處于一個不平衡、不穩定的局面之上,斷言中國服裝徹底“止跌回升”的判斷為時過早。
另外,二季度行業整體營運能力較2008年同期略有下降。具體數據顯示:二季度營業周期較2008年同期增加了2.07天,產成品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分別增加了2.78天和1.51天。在市場疲軟環境下,產品和資金的流通速度都略顯動力不足,但仍能夠與2007年同期水平持平。
出口狀況能否改善,是紡織服裝工業能否走出低谷的重要標志。令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實狀況是:目前服裝出口仍然處于“大幅負增長”局面。
據海關統計:1~5月份,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368.23億美元和95.81億件,同比增幅分別為-8.15%和-15.22%。服裝出口金額占紡織品出口金額65.93%。
報告顯示:1~5月份,我國服裝累計出口數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7.19億件,同比下降15.22%。繼2月出口數量負增長41.37%后,3月出口數量微增0.91%,4月、5月份單月出口數量分別負增長16.24%、16.71%。
記者視線:
出口低迷何時止血?這是最令人頭疼的產業隱憂。
一個現象是:經濟危機發生以后,美國的儲蓄率大幅上升,2009年5月份,6.9%的儲蓄率創造了近年來的歷史高點。甚至有學者給出“未來不久就會升至10%”的預測。這不只是一次經濟衰退那么簡單,經濟危機將會給美國民眾帶去對投資、消費和生活理念的全方位洗滌。
對于中國出口企業而言,這似乎并不是一個好消息。怎么辦?“適銷對路”,給出無法替代的選擇,將是最樸素、最有效的方法。
回暖契機下的想象空間
“產業兩極分化”、“產業轉移”、“產業投資”,它們是危機和回暖契機雙重作用下的產物。
壞消息與好消息并存,這給回暖契機下的中國服裝產業,創造了很多變革的想象空間。
第一個大膽卻不失根據的預測就是,行業“兩極分化”的情況將進一步加劇。
報告引用了中國服裝協會的調查證明,2009年服裝行業兩極分化情況進一步加。阂幠R陨掀髽I統計數據反映出大企業、優勢企業趨于好轉的生存狀態,但不能反映出更大量規模以下企業的生存窘境。
一方面,中小企業關停產現象比較普遍。另一方面,有限的外銷訂單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國內市場的品牌集中度也進一步提高,二三線城市市場發展為優勢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但進一步壓縮了小品牌、新品牌的生存空間。
第二個預測則是:產業轉移的趨勢已成定局,中西部地區承接梯度轉移的空間仍然較大。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生產規模已近飽和,缺乏繼續發展的余地。而同時,江西、湖北、河北等內陸省份的生產增長則比較可觀。大宗產品加工的轉移已經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從目前來看,中部地區各省為成為我國新的服裝加工基地邁出了第一步。
報告同時對中西部地區在整個產業格局中的作用做出了客觀評價。盡管與自身相比,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迅猛,但從產量絕對值來看,目前中西部地區尚不足以成為支撐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產量貢獻率仍然比較低,對產量同比的上拉力量比較有限。如果以目前中部地區生產占全國比重年均兩個點的增幅上升來計算,需要將近20年才能與東部地區達到持平。
產量貢獻率的不足,恰恰表明了中西部地區承接梯度轉移力度仍需加大,梯度轉移的速度尚待提高。
第三個預測則關乎產業投資。技術改造型投資、自建渠道投資似乎成為未來服裝企業投資的熱門首選。
2009年以來,服裝行業投資特點是投資建廠降溫,投資技術改造和投資渠道建設升溫。用于擴大生產規模的再建擴建項目投資極為審慎,而用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成本的技術改造投資,由于其投資規模小見效快的優勢而受到歡迎。
同時,自建店投資持續升溫。渠道建設在市場需求低迷的時刻顯得尤為重要,有實力的品牌都希望提高對渠道的自控能力,通過一個較小規模投資換取未來營銷渠道的可控力和競爭力,因此紛紛投資渠道建設或將現有渠道收歸自有,或通過增加自建店和配貨中心來提高自有渠道比重。
記者視線:
“產業集中度”,正在以一種略顯殘酷的進化方式逐步演進;“產業轉移”,正在以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實踐著它的路徑選擇。而“產業投資”,則在以一種更為務實、長遠的投入產出方式考量得失。
危機過后的中國服裝產業正處在變革之中,懸念多于定數,不管是政策外力還是企業的內在動因,這三個關鍵詞都擁有著各自開闊的想象空間。
-- 來源:中國服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