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經過對溫州服裝企業長期深入地調研和考察,我認為,溫州乃至整個服裝行業“發達的制造加工、相對滯后的商貿服務、不太成熟的消費市場和模糊的穿著文化”現狀,迫使溫州必須重新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和戰略。
而在調整過程中,商貿化是個突破口。
如果把服裝一般加工制造看作小學,把服裝商貿服務看作初中,把服裝文化倡導和創新看作高中;那么,我們目前處在初中階段。
當前,中國的??尤其是溫州的服裝制造業已經很發達了。溫州服裝業現有2000多家企業,擁有12個中國馳名商標、9個中國名牌、80個省市級著名商標和產品,形成了頗具優勢的產業集群。可以說,溫州生產加工的產品,在品質上已經不輸于任何一個國際大牌。
然而,與服裝生產相反,我們的服裝商貿服務是滯后的。相比之下,市場銷售始是企業的短板,在拉動內需中,很多溫州優秀產品缺乏全國性銷售終端支持,這令業界苦惱不已。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給溫州一大批質優產品尋找更好、更便捷的銷售終端,便成了業界與政府廣泛思考的問題。
去年,國際金融危機波及溫州,外銷乏力,拉動內需迫在眉睫。溫州市政府決定大力推動“溫州名購”計劃,幫助溫州服裝品牌等建立銷售渠道。與此同時,法派集團、奧奔妮服飾等溫州8家龍頭鞋服企業共同組建“優衣派”品牌。其模式就是:以龍頭企業牽頭,帶領小企業重組,將溫州產品整合起來,進入終端市場。
事實上,這是溫州服裝在渠道、流通方面的一次重組,也是溫州服裝走向商業化的大膽常識與模式創新。
我經常把“生產服裝和賣服裝”比作“種菜和賣菜”。對大多數“種菜”者來說,其“賣菜”的能力和方式一定不如專事“賣”者??菜販子。而且,菜販子一定不滿足于賣一種菜,他一定會組織“一盤貨”來賣;同時,會把菜搞得漂漂亮亮地去賣、并且反哺“種菜技術”和傳播飲食文化。
數個菜販可以形成“菜市場”,那就是現代“大商場”的原理。在品質、時尚、廉價基礎上的多企業、多品牌、多服種之間的服裝“菜市場策略”是可行的,是符合我們現在的情況”的。所謂世界4大時裝殺手??ZARA、HXM、CXA和GAP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服裝也有二、三產業之分,做衣服是二產,賣衣服是三產,研發、設計都是三產。一個國家發達不發達,看她第三產業的比重。服裝業也應如此。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不以服裝生產見長;但他們的服裝三產發達,因此成為世界時裝之都。
商貿重組與我們之前的生產重組所不同,它可以整合生產、流通、貿易、市場等各個方面的資源,而且很容易復制推廣。
溫州服裝現階段主要的發展策略是,以商貿化為龍頭,聯動企業研發、商業的聯合化、互動品牌拓展的專營化,帶動產業發展和提升,推動產品制造的精品化。
對溫州服裝來說,商貿化還是一扇沒有打開的門??門只要打開,里面就有太多的東西可做。可以說,誰抓住了服裝業商貿化,誰就掌握了溫州服裝產業乃至中國服裝業的未來。
-- 來源:中國服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