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昨日,全市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園區行走進江漢區,銀行與企業簽署1.8億元貸款,其中數千萬元被服裝企業捧走。這些服裝老板們目標驚人一致:貸款用于興建工業園擴大產能,實現品牌升級。
拿著1000萬元的貸款協議,喬萬尼服飾的負責人喜形于色:這是新生產基地的建房款。在江漢開發區內喬萬尼已買地,明年可望投產3萬平方米生產線加辦公樓。
由于較早地估計到金融危機而先期采取“抵抗”措施,喬萬尼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反而因為一些品牌的受挫贏得市場,今年前7個月銷售同比增長7成。新建工業園,喬萬尼的目標是5年后銷售過20億元。
同樣得到1000萬元貸款的元田服飾,在咸寧的新生產基地已基本建成,預計明年初就可以開工,約2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將新增用工2000多人。
武漢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證實,由于武漢服裝以內銷為主,金融危機的沖擊有限,今年上半年全市服裝業整體銷售同比增長10%。這讓眾多家企業按捺不住,借成本低廉之時紛紛擴產,比如名典屋在長豐鄉買地,采軒入駐東西湖,雪妮并購一家企業。
武漢服裝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一批民營企業“前店后廠”,積累“第一桶金”。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武漢商業的快速發展,漢派服裝“登堂入室”。
到1998年達到鼎盛時期,漢派服裝與“海派、粵派、京派”并為四大派系。太和、紅人等全國品牌應時而生,整體有2000多家企業,20萬從業者,年產值60億元。此后,漢派服裝逐漸落伍,除個別品牌保持業內前列,總體實力退出全國“第一集團”。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輪增加規模,除了把握金融危機的低成本,還在于發揮各自特色:采軒的專營店開得多開得早;喬萬尼則堅持款式跟隨世界流行。“經過多年積累,江城服裝企業此番沖擊,應該有所作為。”
-- 來源:漢網-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