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怪圈一:輕視產品和品牌位置,卻十分在乎企業在行業內的評價和地位。
服裝屬于大眾消費品,對它的評價,市場與消費者是最有權威的。關注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美譽度,理當成為服裝企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然而卻很少有服裝企業到市場上去傾聽消費者的心聲,請專業調查公司,站在客觀公正的第三者立場上做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的調查,并以此作為產品開發,產品市場定位,市場營銷和提升品牌的參考。
"從市場出發,肖費需求出發"的營銷基礎概念,在服裝行業的眾多企業中,幾乎等同于一句空話。相反,眾多企業卻十分看重企業在業內的排名地位。為了“名氣”和“地位”,企業可以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去參加名目繁多的“燒錢”活動。
怪圈二:企業十分注重產品開發,卻不注重營銷方式的創新。
服裝企業對產品開發確實異乎尋常地重視,這從設計師在企業中所處的位置可見一斑。每當季節轉換時,下一季產品的開發便會成為企業的核心工作。這本來無可非議,問題在于,很多服裝企業對營銷及其方式卻極不重視。
當眾多消費品行業的營銷做得有聲有色,方式方法不斷創新,"體驗營銷","情感營銷","組合營銷"等全新的營銷方式屢見不鮮,各種推廣活動頻頻讓消費者"動"起來時,服裝行業依然停留在打折、換季特賣等傳統方式中,此外便是作秀。
怪圈三:企業過分看重設計師的作用,輕視營銷與管理人才的作用。
服裝行業有一句話很流行,那就是“服裝的靈魂是設計師”。表面上看,這句話充滿哲理,但結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去解剖,你會發現這句話存在著很大的誤導。因為任何一件產品的靈魂只能是市場,是消費者。
由于"靈魂"一說極有市場,這使服裝行業這些年刮起了一股尋找"大牌設計師"之風。一些企業以擁有"大牌設計師"為榮,卻不管"大牌"是否適合本企業的產品特性和需求。為了請到"大牌",很多企業不惜重金聘請。設計師在企業和行業中的位置一升再升。但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行業內產銷位于前列的大企業,居然沒有一位"大牌設計師"。而這些行業巨頭中也有一些曾經與大牌設計師合作過,但"婚姻"都很短。這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中小企業都在苦苦追尋“大牌設計師”,另一方面業內巨頭和大企業都在婉拒“大牌設計師”。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裝行業普遍存在著輕視營銷與管理人才的現象。至于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在服裝行業更是寥若晨星。這導致服裝行業管理水平不高,營銷方式原始。
怪圈四:行業巨頭埋頭做市場銷售,中小企業忙于“作秀”。
服裝行業內的流行趨勢發布會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同時它應是下季或明年要流行的服裝的提前彩排,也是一個企業產品市場營銷的"預演"。然而,目前一些流行趨勢發布會上所展示的服裝,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可能流行的,有些連"趨勢"都談不上,加上現場觀眾不是媒體就是商界人士,這就使得發布會和T臺秀成為業內的自我表演,和市場無關,很多商界人士評價有些發布會是"奇裝異服的表演盛會"。
而國內名列服裝行業產銷前列的很多巨頭們,對發布會及丁臺秀之類的表演卻不太熱心,他們把熱情都投向了市場。而這幾年在發布會和T臺上唱主角的,有不少是產銷量只有幾千萬的企業,這些企業有一個共性,即對"名"看得很重,天真地認為通過一兩場發布會就能讓企業名揚天下。他們的市場行為與業內巨頭們有著很大距離,對品牌的理解和品牌經營的要素把握得較膚淺。
這幾年,中國服裝界開發布會,做了臺秀,已經成為一種可伯的流行風潮,不僅有全國性的,還有各省市的,甚至一些服裝產業較集中的縣和鎮,每年都要搞幾場甚至幾十場發布會。發布會和T臺秀本身并沒有不對,問題在于很多企業把發布會的個性,與市場及消費大眾的共性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相混淆了,把品牌經營等同于發布會,這就本末倒置了。
怪圈五:設計師站在品牌前面,只重包裝自己,輕視產品和市場的包裝,企業與設計師的“婚姻”越來越短。
時裝是個性,服裝是共性,在規模化生產中,服裝只是產品,因此,設計師們所從事的僅是產品設計工作。然而,有一批服裝設計師喜歡以藝術家自居,他們當中有些人在和企業合作時,總喜歡站在品牌前面,讓品牌給自己貼金,而他們所設計出的產品,卻往往站在消費者后面。
他們對自己個人形象和個人品牌的包裝很重視,但對所服務的企業的產品和品牌與市場的包裝,總是顯得欠火候。每年各種級別、各種稱號的"十佳"評選讓人眼花繚亂。而評"十佳",發布會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杠桿"。這使得有些設計師把工作重心投入到發布會中,一旦獲得"十佳",為其提供成名舞合的企業便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由此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設計師成名了,但其服務的企業和品牌卻無人知曉,而一成名就和企業"離婚",更是司空見慣。他們頭頂"時尚設計者"的光環,在沙龍里指點市場,在咖啡濃香中引導消費,盲目把巴黎、米蘭那種個性化的時裝文化照搬照抄于大眾化的中國市場,這便是一些設計師與企業的合作'婚期"越來越短的真實原因。
-- 來源: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