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武漢最大女裝品牌“名典屋”秋冬訂貨會高調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達到了創紀錄的300人。這在金融危機涼意依舊之時,顯得格外溫暖人心。據武漢服裝商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武漢1600多家服裝生產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同比增長10%,而名典屋則達到了20%
漢產女裝展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武漢最大的女裝品牌,“名典屋”卻有意與“漢派服裝”四個字劃清界限。“我們的品牌在香港注冊,所以現在是香港品牌,而不是武漢品牌。”名典屋銷售總監顏海濤的話,切中了漢派服裝的尷尬。
“摘帽”行動
像貓人、喬萬尼等武漢本地知名女裝品牌,也為自己打上了國際化標簽。貓人也是“香港品牌”,喬萬尼則直接更改了“國籍”,現在是意大利品牌。“漢派”服裝,成了不少品牌拒絕戴上的“帽子”。就連武漢漢派服裝商會,也在去年底,自己悄悄地把“漢派”兩個字摘掉了。武漢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說:“漢派以前實際上是個地域概念,相對于杭派、海派這些名詞而言,它是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短缺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激烈,很多武漢服裝企業變得急功近利,漢派服裝不僅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遍地都是抄襲、模仿,同質化也非常嚴重。1600多家企業,走品牌路線的,只有區區二三十家。投入到產品開發的經費,平均不到銷售收入的0.2%。”
“有些做得好的品牌,掛上洋名,并非新瓶裝舊酒、掛羊頭賣狗肉,而是一種自覺與外界接軌的舉動。據我了解,名典屋每年的研發費用達到了銷售收入的5%,而且分別在我國香港和韓國設立了研發機構,前者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后者則是銜接亞洲潮流。”
用心做衣
目前,武漢服裝產業規模排名全國第六,女裝的排名則更靠前。“雖然不少品牌不認‘漢派’,只認‘漢產’,但他們的成功,說到底還是武漢服裝的驕傲。”李群寶說。
李群寶認為,武漢女裝要真正在全國打響名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他認為,武漢女裝向來有重視秋冬裝、春夏裝卻不行的“跛腳病”,現在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四季開花”。
近年來,服裝市場逐步細分,個性化趨勢不可阻擋。漢派服裝做工扎實、性價比高的“核心競爭力”也越來越脆弱。服裝是一門需要用心的產業,李群寶表示,武漢的服裝企業,剛完成財富積累,這時一定要去除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現在,有些服裝廠老板,也把精力投向了其他“賺錢更快”的領域。“服裝這一行,要成就一番事業,拼的是人才、專注和敏銳。”作為武漢服裝行業的“當家人”,李群寶語重心長地說。
--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