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服裝教育還未受到關注,幾乎可以等于零。而當時的設計就是剪刀底下出設計,稍微改改就成了設計。
5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現了一些服裝研究所,主要是由技藝比較強的裁縫師傅所倡導的中等技術學校,目的是培養工廠的技術工人。60年代,為了增強工人的服裝修養,國內服裝教育行業才開始才開始增加素描、色彩等課程。而后,中等服裝專科學校與技工學校被分開,但服裝設計還未能邁入高等學府。
當時的中國輕工業部為了爭取到國際服裝博覽會觀察員的身份,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立了一年制的短期培訓班,把全國各地工藝能手請到了北京。目的就是為了出國展覽和服裝設計與工藝制作研究。
在80年代初,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組建了服裝設計。從此,服裝專業與裝璜、陶瓷、室內設計專業等藝術學科并列成為高等學府的專業學科。隨后,杭州、廣州、大連、天津、西安、成都等地紛紛在藝術院校里開設服裝專業。90年代開始,很多院校的服裝系又增添了服裝表演專業。
如今,服裝教育已經全面開花了。甚至在一些工科、理科院校也增添了服裝相關的專業。
60年來,服裝教育系統培養的服裝人才已經難以用成千上萬來計量。服裝設計師隊伍中的老中青三代人給中國服裝設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老一代的設計師以郁風、李克瑜、夏亞一等為代表,她們設計的舞臺服裝在國際享有聲譽;中年一代的設計師以張肇達、劉洋、吳海燕為首,成為中國服裝設計力量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的設計師是我國未來的希望,他們正在摩拳擦掌為自己、也為中國設計力量打基礎。
設計師要走向市場和國際,服裝教育就需要全面發展。盡管從前我們的服裝設計師與國際大師還有差距,但成長速度是非?斓。培養服裝人才,服裝教育是重要環節。中國服裝業的復興和發展離不開服裝教育。
注:袁杰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服裝教育家
--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