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50年代:女性唯一的選擇只有蘇式乳罩
對于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性來說,大背心、裹胸布就是她們最好的選擇了。因為,突出了胸部曲線和輪廓,就會被社會視為丑行、資產階級意識,處處受人鄙視,所以只能用束胸布嚴嚴實實地裹著,約束它的生長。
50年代,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勞動和簡樸才是美,服飾也受蘇聯影響。女性內衣主要是傳統的蘇式乳罩。50年代的旗袍是中國女人們撐起的輝煌,因為有了這段輝煌才有了今天《花樣年華》中嫵媚而淺笑的蘇麗珍。今天我們重新審視當時穿旗袍女子的老照片,我們驚詫那種從骨子里流淌出的美麗。我們不具備透視眼,無法看透旗袍下面究竟穿的是怎樣的內衣,但是我們卻可以感受到旗袍與內衣磨合得非常協調,因為旗袍將女子胸部襯托得飽滿,圓潤,卻看不出內衣的痕跡。
60、70年代:內衣只起保護作用
60年代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空前的浩劫,歷史倒退了,緊跟時代的服飾也倒退了,軍便裝的大行其道,中國女人的曲線又一次淹沒了。
70年代改革開放,乳罩再次出現,服裝業也開始走向新生。不過這時候的乳罩做工非常粗糙,全部是棉布,樣式模仿蘇聯的布拉吉,樣式呆板,主要起護胸的作用。
80年代:“三圍”概念出現
80年代初期,不少女性以身著男性服裝為榮,從五六十年代開始,什么假小子,鐵姑娘的稱謂廣為流傳。要看到80年代的內衣照片相當困難的,當時人們對內衣非常保守,又有誰大膽到敢穿著內衣拍照?泳裝嚴格上也是內衣的一種,只不過屬于特定季節,特定環境下穿的內衣。我們從當時的泳照照片中,不難看出保守的意識,遮擋的嚴實,除了領子略低,腿胳膊必須露出來,再沒有透氣的部位了。
80年代末,改革開放了。“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的民諺被重新拾取,女子內衣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因為改革開放了,國內與國外的交流增多,女性服飾、內衣的開發也受到重視,、與內衣有關的“三圍”概念在80年代出現并迅速被人們記住。
90年代:內衣突顯“薄,透,露,瘦”四大特點
90年代內衣講究薄,透,露,除了保健的功能外,更加注意內衣的性感作用。在國外,女子內衣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是服裝行當中發展很快的一個行當。
當國外品牌大肆進入國內時,女人們才知道原來內衣還能那么美。盡管一件名牌內衣價格不菲,可是白領階層的女子仍然一擲千金,為的就是獲得體貼的關懷,溫馨的呵護。
這時候的內衣更加注重功能與款式的研究與開發,一方面款式的求新求變,另一方面內衣還注意對身體缺陷的彌補。對于乳房平坦的女性來說可以使用魔術乳罩,乳罩內襯水液,穿戴時可以使胸部增大3厘米,彌補胸部發育的缺陷。還有的乳罩以隱形鋼絲做底,托乳效果更自然,是乳房下垂的女性也能穿上開放性的內衣。
21世紀初:“真空”上陣和“內衣外穿”
所謂“真空”上陣,說白了就是女性穿著襯衫,T恤,套衫等緊身較薄的上衣時,里面不穿胸罩,其乳房輪廓與乳頭形狀會比較清楚的顯露,因為更加性感。
一般來說,這種風格是由時裝模特先時興起來的,她們在T型臺上表演一般都不穿內衣,這已經成為行業的慣例,由此影響了生活中的女性。
最近流行的是內衣外穿,出現了吊帶衫,吊帶裙。配合這些衣服的外穿,貼身的內衣也隨之進行了改善,如低罩杯的文胸,杯托在乳房的下面,低領的外衣,使乳房上部裸露在外,或有一道深深的乳溝,都讓人心智蕩漾,乳溝的顯露是性感內衣被社會所接受的一個標志。到了驕陽四射的時候,時尚女子身著時尚外衣,內穿性感內衣,露出健康的肌膚,在大街小巷上穿行,在陽光下自由的炫耀,那一刻真是風光無限,美不勝收。
今天的中國女人,樂觀、開放、不斷創新。隨著國家的強大,中國女人逐漸邁出房門,她們樂于接受新事物,她們敢于面對。她們將中國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傳統內斂、溫柔的品性貫徹到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她們像搖曳的蓮花在經過風雨歷練后重歸自然,她們自信、溫柔、百折不撓。
-- 來源:生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