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國家發改委近日再次強調要解決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重點提到了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石、甲醇等傳統過剩產業。其實,服裝行業由于進入門檻低,產能過剩問題也很嚴重。
從今年5月份開始,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就開始引起國家決策層關注、國務院發改委曾三令五申要求“嚴控產能并限制地方政府審批權,并明確三年內不批單純擴大產能的鋼鐵項目”。之前的國務院會議也強調,進一步加強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審批管理,不得下放審批權限,嚴禁化整為零、違規審批。并提出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分類指導和有保有壓相結合,培育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四項原則。
事實上,中國的服裝業,由于進入門檻低,比起水泥、鋼鐵、玻璃等行業,投資少得多,直接面對一個個的普通消費者,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產能早已處于過剩狀態。即使是進入燕莎、賽特這些名店的品牌服裝,也有極大的銷售壓力。因為有末位淘汰,長時間完不成一定的銷售額,就要被“請出去”,后面有很多品牌服裝的老板都削尖腦袋要往里鉆。可以說,因為市場化程度最高,基本上不存在政府補貼或限制,服裝行業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短缺,很快進入到市場經濟的過剩。改革開放30年,行業產能過剩、商品過剩存在至少20年以上。
服裝短缺時,人們穿補丁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新衣服也很少穿三年了。凡是短缺,或多或少都與計劃有關,過剩則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有利可圖,大家都去干,干的人多了,自然就過剩。計劃則不然,只許你干,不許他干,沒有競爭壓力,形成壟斷暴利,必然質次價高,物以稀為貴,造成短缺。
過剩對消費者是一件好事。選擇余地大,服務也熱情、周到,產品不斷升級換代,價格公道。對企業來說,過剩是一種巨大的壓力。產能過剩時,想通過漲價獲取暴利根本沒門,只有苦練內功,抓管理,抓技術,降低成本,降低損耗,不斷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沒有過剩的壓力,就不可能有競爭的壓力。沒有競爭的壓力,企業就會處于“安樂死”狀態。因此,從某個角度看,產能過剩倒是一件好事。
要想根治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除了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加大淘汰高污染和高能耗等落后產能外,關鍵是要逐步改變目前以政府為主體的投資模式,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地方保護,通過推進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加大產行業整合力度,提高行業集中度和企業規模技術水平,催生行業企業按照經濟預期科學調整產能的內生機制。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經濟資源合理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 來源:一大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