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中國服裝業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行業形勢企穩回升的趨勢日趨明朗,并且出現結構調整的亮點。”在日前舉行的一次論壇上表示,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謝青描繪了一幅中國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將出現五大發展趨勢。”
事實上,透過這幅日漸清晰的“路線圖”,中國服裝行業致力結構調整的成效已經初步顯現。
趨勢一:聚焦“時尚創意”產業
“提高品牌貢獻率、增強對市場流通的控制力,這是我們產業升級主攻的目標之一。”謝青稱,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應大力發展時尚創意產業。他認為,時尚創意產業要從三個層面去理解:首先,必須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做基礎;其次,創意,必須有很多好的想法,有好的創新思維;最后就是產業,它必須落實到生產和銷售上,而不僅僅停留在空想。
目前一些走在前端的服裝企業已經悄悄開始向時尚創意產業進軍。美特斯邦威已經以8位數的資本,拿下了與派拉蒙和孩之寶的《變形金剛》版權中國特許,美邦成為變形金剛系列服飾中國唯一品牌合作方,可在服飾產品使用其字體、標志、人物等形象。此外,“Meters/bonwe”的有關品牌畫面也在電影《變形金剛2》中有所植入。據統計,達成合作之后美邦的銷售比去年同期有兩位數的上升。
“這種與好萊塢大片合作整合營銷的方式,是耐克、百事可樂、寶馬、三星等國際知名企業慣用的商業手法,服裝品牌首次成功運作,是整個行業的一大進步。”謝青說,這表明從業者開始把服裝作為時尚品牌推進消費者的視野。
趨勢二:優勢企業“掌控”資源
“今后,服裝行業發展軌跡不是靠數量擴張,而是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在謝青看來,中國服裝業的組織結構在發生變化,國內市場的品牌集中度提高,為優勢品牌的發展創造了空間。
相關數據顯示,隨著制造業高成本時代的來臨,低附加值、過度依賴出口的中小企業關停狀態居多。“市場優勢資源正向有渠道、有品牌、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匯集,有限的外銷訂單也在向優勢企業集中,這種趨勢在“十二五”期間仍將繼續。”他分析道,中國服裝業組織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國內的服裝資源正在快速向優勢企業集聚。
趨勢三:產業轉移進一步加速
優化區域布局、促進產業轉移已經成為《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之一。謝青介紹到,在當前形勢下,我國服裝產業轉移正在企業市場行為和國家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呈現出加速之勢。
9月1日,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主辦的“全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暨第九批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授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會議宣布安徽省望江縣等23個市(縣、區)、鎮成為第九批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產業集群試點地區。
謝青認為,本次確定的23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體現了一個特點: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多,包括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相對不發達的縣鎮,如江西省奉新縣、安徽省望江縣、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和二七區、吉林省遼源市、遼寧省康平縣、福建省尤溪縣等。而這一特點充分體現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的產業結構調整戰略。
趨勢四:網品市場不可回避
毫無疑問,網絡經濟的興起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和服裝市場認識到了虛擬市場平臺的作用和力量。互聯網不僅成為新一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且網品市場的形成是中國服裝企業不可回避的市場之一。
“除了比較知名的BONO和VANCL,最近我還了解到一個叫‘衫寨天涯’的網品品牌。這個品牌的特別之處在于,將天涯社區的潮流文化、流行性符號快速商業化。”謝青介紹,這個品牌主要以天涯社區為平臺,運作模式是由網友共同討論決定T恤衫的創意主題,或者是社會熱點事件,比如60周年慶典,杰克遜死亡事件等等,由設計師上傳主題性設計,網民投票確定之后,投入生產,進行網上銷售。
“有創造性的年輕一代正在用巨大的創業熱情和新鮮的創意理念豐富著這個市場。”謝青說,這些全新的嘗試,必將為傳統的服裝產業、服裝市場與服裝渠道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創意,開辟新的網品市場,創造新的思路和盈利點。
趨勢五:關注“國際供應鏈”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經表示:“中國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把外匯儲備運用與企業‘走出去’結合起來。”被稱為中國最高智庫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講話更明確:金融危機以來,許多國家面臨資金嚴重缺乏的局面,形成了對外來資本的急劇需求,這些國家與中國合作意愿增強,放寬了一些領域的投資限制,投資或并購優質資產、先進技術的機會增多。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即將進入海外擴張的“外資儲備時代”。作為對外貿易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如何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時代?
謝青分析,從目前中國服裝業海外并購的現狀來看,大多數投資案例都是品牌合作型。人才、技術和渠道也是企業海外并購的目標。而直接購買外國工廠的實體資產同樣是一種具體方法。但相比品牌、技術、渠道等方面的海外并購與合作,實體資產并購存在更大的風險,企業需要了解國外相關法律、經濟知識以及中外企業存在的文化差異。
“盡管這是一個艱難和復雜的過程,但也是中國企業、中國服裝業乃至中國經濟,融入國際一體化大潮的必由之路。”謝青坦言,這恐怕是業界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話題。
-- 來源:服裝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