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假如不打對折,我基本不會買新衣服了。”白領李小姐的一句話點出了目前大多消費者的心態。
在經歷了金融風暴大打折風潮后,直到現在,零售商火拼的依舊是價格。多數從業者表示,消費類產品明年繼續大幅打折攬客在所難免,不過部分品牌商可能會暗地漲價以保利益。盡管如此,不少零售消費企業明年都可能面臨高銷售額但低毛利率的局面。
“金融風暴的時候的確是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為了活躍市場,百貨行業集體大打折。現在市場已經回暖,價格應該回歸正常,然而消費者的低價心理已經被養成。所以我們只能繼續打折,甚至調低打折門檻,比如原本滿200元才能立減,現在滿99元即可立減。”一位從事百貨業多年的業者透露。
此外,百貨企業缺乏自有品牌,幾乎全部采用聯營扣點模式也是造成全行業低價戰的原因。CBN記者調查獲悉,百貨企業都與品牌商收取租金并分成,且統一收銀,獲得大量應收賬款來補充企業資金需求,此種模式下,所有百貨招商的品牌都是現金流較好的那幾家,造成各大百貨商場大同小異,毫無特色,這使得價格成為唯一的競爭點,于是低價戰在所難免。
大賣場由于出售民生消費品為主,消費者對這類貨品的價格非常敏感,所以也很難明顯漲價,現在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賣場比拼的就是低價,天天平價是各大賣場的宗旨,為了將低價進行到底,TESCO近期又調整了比價標準,以確保在一定地理位置范圍內,TESCO的價格是最低的。
不過在低價戰的同時,越來越不堪重負的品牌商則開始暗地漲價,不過這要看具體品類。部分供貨商表示,食品類商品由于與消費者關系密切,所以要大幅漲價有點難,除非是全行業成本提升以致大家一起漲價。但紡織服裝類則比較容易暗漲。“其實服裝的成本不高,我們開價3倍還是5倍,消費者也很難判斷,所以假如明年繼續大幅打折,我們就會提高原價。”一位服裝品牌商表示。
-- 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