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當前,國內工業制成品價格呈現普漲格局,而唯獨紡織服裝等少數產品在大批量降價,其中不乏貼牌加工的出口轉內銷產品。作為一個紡織工業大國,中國的紡織服裝品牌卻像沙漠中孤零零的胡楊樹。中國紡織業如何擺脫當前生存困境,盡快實現從貼牌到創牌的跨越,成為一道十分緊迫的現實命題。
貼牌加工使企業難以承受成本之累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紡織業已步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記者在紡織工業大省山東看到,一些行業龍頭企業已進入現代化大生產階段,無論設備水平還是產品質量都得到快速提升。在山東紡織業,目前精梳紗、無結頭紗、無梭布機的比重分別達到30%、60%和62%。但整體而言,長期靠貼牌加工出口的中國紡織業,因利潤微薄仍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的沖擊。
今年以來,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調整、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低附加值、資源性工業品出口難度加大,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明顯感受到傳統出口競爭優勢的削弱。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從這次廣交會上可以看到,許多訂單已經或準備轉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周邊國家和地區。
“誰能夠從低價競爭的模式中先跳出來,誰就能占得先機。”耶莉婭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賈懷俊說,雖然公司及早調整了產品結構,逐步放棄一些中低端產品的訂單,但還是有一些產品跟不上各項費用的快速增長。
長期靠貼牌加工為主的中國紡織業已顯示出利潤增長的疲軟態勢。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近日在山東表示,紡織行業成本的上升,使產品利潤空間受到不斷擠壓。這是一場紡織行業產業升級速度與成本增加速度的競賽。其中,只有少數企業能追趕上,大部分企業因趕不上成本增加的速度而導致利潤減少。
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在困境中突圍
“與全球頂極品牌產品相比,現在我們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品質都不差。真正的差距在設計與品牌,這是制約中國紡織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孚日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日貴說。
孚日家紡是目前亞洲最大家紡公司,出口創匯連續10年保持國內家紡行業第一位。2007年在日本、美國市場的出口額均接近1億美元,歐洲市場接近7000萬美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利潤增加5%,出口穩定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孚日家紡出口產品正逐步實現由貼牌加工向自主品牌的轉變。目前,孚日家紡已在美國、日本等38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SUNVIM”商標。據了解,孚日家紡出口產品中有20%打自主品牌,主要銷往意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利潤率高達30%以上。
在服裝行業,耶莉婭集團也有近1/3的出口產品貼上了自己的品牌。耶莉婭集團副總裁劉文軍說,有了自己的品牌就意味著有了定價權。據介紹,耶莉婭集團早在2004年就舍棄了一些利潤微薄的中低檔客戶訂單,集中力量做高檔西服,逐步提升了“耶莉婭”的品牌價值。
面對行業困境,杜鈺洲說:“我們希望出口退稅率回調,取消棉花滑準稅,但這不能解決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行業內部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科技與品牌方面的價值創新來提高收益。”
持續創新孕育中國貨的“品牌綠洲”
盡管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已經啟動,但目前還沒有真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杜鈺洲認為,培育一個品牌,要持續保持好品質二三十年。而要變沙漠中孤零零的胡楊樹為沙漠綠洲,還需在品牌的文化層面多加努力。
杜鈺洲說:“從文化層面來說,中國品牌文化創新不夠,內在素質方面亟待提升。比如色彩,中國設計師對色彩的把握與現代流行有距離,對比色、協調色等做不好。一些國外設計師從小在一種文化中熏陶,而我們的色彩還沒有解放出來,想開放還不大膽。這也難怪,目前中國頂級商場里80%是進口品牌。”
孚日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日貴則認為,中國工業產品品牌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國家的整體實力密切聯系,不是在短期內就能獲得多大突破的。比如中國企業在俄羅斯市場做品牌較為成功,這與兩國間的一種認同感有關。而到歐洲、美國、日本等國推廣自己的品牌難度卻很大,即使打出自己的品牌價格也往往上不去,利潤還不如貼牌高。所以,企業只能在做得較好的市場逐步做自主品牌,但這需要實力和時間。
業內人士認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有必要以設計為突破口。耶莉婭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賈懷俊認為,目前國際品牌企業是在創造需求,而國內多是按需求來生產。就像手機,新機型往往最流行、最賺錢。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弱點是設計創新能力欠缺。為解決思維問題,公司每年派人到國外培訓,并不斷請國外一流設計師來培訓指導。在聘請韓國專家之前,公司內曾高薪聘請一名日本專家。而建立目前的一條生產線,公司聘請的意大利專家是當年歐洲五大著名設計師之一,曾是皮爾卡丹首席設計師。據透露,這名設計師每天工資就達1500美元。
“現在,到了中國企業長志氣的時候了。在這方面,紡織企業要沖破條條框框,敢與海外企業拼智力、爭創新。”杜鈺洲說,“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所有的企業都要有創造性的思維與決策,去共同締造一個品牌生態。”
-- 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