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孫淮濱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
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說:
2015年年底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改革作出部署:即2016年及今后一段時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以此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為了推動這項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作出了政策和任務上的具體部署。其中,5大政策要求包括: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5大任務則指的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紡織行業也在探討如何推動自身的結構性改革和調整。一方面,我們需要認真理解消化宏觀層面的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和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結合行業的實際情況,來明確適合自身的供給側改革的任務和方向。
紡織業的供給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從十三五的長期規劃中來思考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供給側改革有利于釋放更多創新潛能
賈康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指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要在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新階段加強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推動生產力實現整體躍升。其中所提到的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其基本邏輯就是要通過供給側對新供給進行創造,引領和釋放新需求。
為實現需求和供給的平衡,國家層面的調控方法可分為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現在來看,需求管理局限性比較明顯。為了使經濟增長的動力體系更加完整,就必須考慮結構化的邏輯傳導,轉移到供給側,形成滿足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需求的供給體系里面的能力。而且一定要在供給側通過創新形成這種能力,真正的創新都是發生在供給側的。
為此,我們應該抓住科技創新不放,傳統制造業,包括紡織行業都面臨著這個問題。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是非做不可的事。但是創新的抓手又在哪呢,如何打開這個創新空間?這就需要讓人的積極性發揮出來。光靠行政手段是做不到的,必須要在人力資本上大力投入,培養帶頭的創新人才,政產學研互動,一直到生產一線,逐一打開創新空間,同時還需要制度環境,合理的激勵兼容機制的配合。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到了關鍵時期和歷史性的考驗關口。只有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作出符合科學規律的決策,才能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內在潛力才能釋放出來。紡織業也是如此,我們應把可以調動的所有潛力空間用足,而且要把供給側有關創新的政策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