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今年前8個月,廣東服裝產業遭遇“寒冬”,我市雖然逆市飄紅但也面臨嚴峻考驗。昨日,有關專家在服博會上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2008年,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電力土地資源緊缺、美國次貸危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響,廣東服裝生產放緩,出口受阻,效益下滑,內銷不旺,產業經濟發展形勢異常嚴峻。但在此背景下,中山服裝產業卻逆境飄紅,今年前8個月,服裝出口同比增長8.2%。
雖然如此,中山的服裝企業與省內其它服裝企業一樣,仍然面臨嚴峻問題。如何走出寒冬?專家表示,增加產品設計含量,提高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是關鍵。
廣東服裝產業遭遇“寒冬”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昨日披露:全省服裝生產總量今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減少0.03%,是國內主要服裝生產省份中唯一出現產量負增長的地區;全省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下降了30.1%,預計今年出口將減少100億美元以上。
“我的心情復雜。”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劉岳屏說,他預測,廣東服裝第一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年底很可能被浙江超越。 質量的超越更可怕。劉岳屏分析說,和浙江、江蘇、山東等服裝大省比較,我省服裝行業效益下滑,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高達26.4%,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2%。在同樣面臨國內外不利形勢下,浙江規模以上企業數接近廣東的2倍,利潤總額接近廣東的5倍,虧損企業虧損額幾乎與廣東持平。這些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廣東服裝企業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利潤空間小,盈利能力下降,市場渠道單一,受出口環境影響突出。 種種跡象表明,廣東服裝產業遭遇了“寒冬”。
中山服裝產業逆市飄紅
中山有服裝企業4200多家,和全國紡織服裝業一樣,今年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由于我市積極調整紡織服裝業發展思路,大力推動服裝業自主創新和升級轉型,上半年紡織服裝業仍以12.18%的速度增長,7、8月的生產總量環比雖有所回落,但是同比依然有較大幅度增長。以服裝生產大鎮沙溪為例,今年前9個月工業產值(大部分來自服裝業)同比增長13%。
與生產相對利好交相輝映的是,中山服裝出口也是逆市飄紅。來自海關的最新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山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增長8.2%。在全省同比下降30.1%的“大氣候”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中國休閑服裝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沙溪、泉州、溫州等多個有特色的產業基地,形成了以上海、江浙為代表的“海派”服裝、以福建為代表的“閩派”服裝和以廣東中山沙溪等為代表的“粵派”服裝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沙溪鎮有服裝企業1400家,從業人員8.76萬人,年產銷90多億元,年創匯近3億美元。 副市長馮煜榮結合全國服裝產業的新走向分析說,中山紡織服裝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輻射效應日益顯著,產生了“沙溪休閑服”、“大涌牛仔”、“小欖內衣”等影響力較大的產業集群,形成了較大的服裝經濟圈和區域核心競爭力。
“淹水效應”提升服裝產業
中山和廣東其他服裝產地一樣,出口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美國等地區,產品附加值低,品牌建設和資本運營相對滯后,服裝企業平均利潤率低。 中山的服裝產業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如何走出“寒冬”?
正如金融風暴成就了香港頂級大公司一樣,那些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最終在新一輪洗牌中站穩腳跟并快速成長。產業調整所產生的“淹水效應”,將使一批產品附加值低的中小企業退市,并扭轉同質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狀態;與此同時,行業優勢資源將向優勢企業整合。 “把產品做得更好一點,把牌子叫得更響一點,把服裝賣得更貴一點。”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分析認為,任何行業在高速發展后一定有一個調整期,服裝產業也不例外。服裝行業的大突圍,以前靠的是“勇者”,如今更多靠的是“智者”。
增加產品設計含量,提高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以質量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拓展商業渠道,加強資本運營,將是中山等地服裝產業發展的方向。設計和銷售是服裝產業鏈中附加值最高的兩端,這也是中山許多企業今后的發力點。 柏仙多格、三番、霞湖世家、埃古等一批自主品牌先后崛起壯大,通偉、胡氏兄弟等企業積極謀劃從貼牌向創牌轉型,他們正是中山服裝產業發展的“主流民意”。 蔣衡杰還以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例子說明,服裝業界必須“抱團作戰”。廣東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也認為,可以打造區域服裝品牌的整體競爭力,擯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廣東商業文化,可以讓在某一門類中做得最好的企業打頭,別的企業可以采取入股等方式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這樣才能無敵于天下。
走過1988~1997年服裝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和2000~2006年產量快速增長的第二階段,從2007年末起,中國服裝產業開始進入一個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陽光總在風雨后。服裝行業權威人士對服裝產業的前景看好。“高科技產品更新換代太快,而且越賣越便宜,但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傳統產品人人離不開,而且越來越值錢。”
-- 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