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核心提示
服裝產業“寒氣”襲人,中山的服裝業界該如何“過冬”?是知難而退、等待觀望還是迎難而上?是繼續貼牌加工還是自創品牌?是繼續強攻出口市場還是轉戰內銷市場?
“人生的路就好像地上的路,只要你敢踩第一步,帶著伙伴,就能共同打造一條財富高速公路。”在本月16日開幕的第九屆中國休閑服裝博覽會上,霞湖世家總裁郭長棋在展臺前簽名售書,他的新作《路是人踩出來的》,給面臨轉型升級難題的中山服裝產業提供了專業思考,也代表了中山服裝業界對日益嚴峻的行業發展環境的響亮回答。
紡織服裝產業危機的出現并不可怕。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對“危機”作過精彩解讀,在他的眼中,危機=危險+機會。
服裝企業“雪上加霜”
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將上調到15%的非官方消息,連日來正通過各種渠道傳遞。
“這好比打開服裝出口市場的一根救命稻草,政府再不出手相救,我們就真的完蛋了!”一位多年從事加工貿易的服裝企業老板憂心忡忡地說。
他的話并不是危言聳聽。一場源于大洋彼岸的全球“金融海嘯”正鋪天蓋地而來。相比資本市場,制造業對“金融海嘯”的反應要慢半拍,但很快就會殃及。
在本屆服博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對記者說:“金融海嘯”對中山制造業的影響有一個“滯后效應”,可以初步判斷,明年服裝產業更困難。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電力土地資源緊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響,廣東服裝生產總量今年首次出現負增長,是國內主要服裝生產省份中唯一出現產量負增長的地區;全省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下降了30.1%,預計今年出口將減少100億美元以上。
最近全球金融海嘯的波及,無疑讓以外向型為主的廣東服裝產業“雪上加霜”,有人預言: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到了“史上最為艱難”的關口。
2008年4月,山東櫻花集團因資不抵債,被如意集團收購;6月,鄭州國棉因資金鏈斷裂,不得不賣地求生;9月,鄭州三大國有紡織企業因經營困難而整體轉讓……服裝業新一輪大洗牌已經開始。
面對日趨惡劣的市場環境,中山的紡織服裝企業將向何處去?
人民幣升值導致利潤驟降
去年下半年至今,紡織服裝出口市場嚴重受阻。按照有關行業部門的統計,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這還不包括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受最近全球金融海嘯等因素影響,紡織服裝企業明年出口形勢更為嚴峻。
西方不亮東方亮。內銷型品牌服裝零售企業利潤增長迅速,給中山服裝業提供了“他山之石”。如美特斯邦威、七匹狼和報喜鳥利潤繼續高速增長,美邦服飾中報凈利潤同比增長472%,而七匹狼的中報凈利潤同比也達到190%。
沙溪經貿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就部分外銷為主的企業轉戰內銷市場的表現來看,國內的服裝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傳統外銷企業在繼續做好外銷市場的同時,可以通過召開訂貨會,在大中城市開辦直營店、加盟店等形式多渠道拓展國內市場。
自創品牌搶占“江湖地位”
從沙溪服裝的產業結構上來說,有出口的,有內銷的,有加工的,也有做品牌的,然而,卻以加工為主,企業利潤率常常不到10%,絕大部分利潤被產業價值鏈兩端的企業拿走。因此,強化品牌建設是一條重要出路。
事實上,中山已有一大批企業走上了自創品牌的道路,柏仙多格、三番、霞湖世家、埃古等一批自主品牌還打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通偉、胡氏兄弟等企業正從貼牌向創牌升級,或從外銷為主向內銷為主轉型。
“因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和國外市場需求不足,正成為服裝制造業的噩夢。”業內人士表示,“外需不旺,內需跟不上,根本的出路在于通過提高科技與品牌貢獻率實現產業升級。”
通偉電腦車花制衣廠是沙溪鎮大型的貼牌加工型企業之一,如今,通偉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謀求轉型升級。一方面加大內銷力度,該公司目前已從基本做外銷轉型為內銷比重占80%左右;另一方面對自有品牌“東方兒女”進行重新包裝后上市。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認為,中山的服裝業要在樹立品牌、提升品牌上做文章,由生產加工發展成為服裝設計和銷售。一批優秀的服裝設計師,一批響亮的服裝品牌,才是中山服裝的未來。
-- 來源:eNet硅谷動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