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今冬廣州商家的打折呈現出了“更低”、“更花俏”、“更頻繁”三大特點。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打折過低,目前零售業的毛利可能降到10%以下。不過,也有消費者表示,“折價”比“折扣”重要,商家不能先提價再打折,消費者更看重真正的“實惠”。同時,名牌服飾、運動裝等商品折扣不大,還沒有達到讓消費者掏腰包的“臨界點”。
“打折讓你的工資翻一倍!”精明的廣州人見過很多打折的花樣,但還是頭一次耳聞這樣的說法。昨日是冬至后第一天,雖然廣州最高氣溫比前天下跌了10多攝氏度,但商家打折促銷又進入了一個新高潮。
打折力度:折到商場出血!
“五折”常見,最高是“七折”
“絕對不放水的打折!”昨日,在正佳廣場一家店內,店主向記者推薦了一款法國品牌的男裝。“以前肯定要4800元,即便你跑去香港也不會低于4000元,我們現在打五折,只要2400元。”在這家店內,記者發現基本上所有款式的男裝售價都在四折到七折之間,而店主稱,去年的打折一般都是六折到八折,今年的打折幅度比去年低了至少兩成。
盡管是星期一,但16時左右,正佳廣場的電梯仍擠滿了人,很多市民都表示是沖著打折來的。記者看到,在正佳廣場的一樓中庭,各種打折的廣告讓逛街的市民應接不暇。16時30分許,在天河城,打折同樣“沒商量”,一家歐洲品牌的女裝店,還打出了“購滿三千,送法式挎包任選”的廣告。
“金融危機,回饋顧客。”在北京路步行街,各種打折廣告更是當街招搖,不少商家還雇用了年輕學生散發傳單。記者從青宮電影院步行至廣百,手中已經被塞入了四張傳單,有日本壽司店廣告,還有化妝品酬賓,另外兩張則是服裝店的打折信息。記者注意到,這些傳單多數都有“金融危機”字樣。
昨天下午,北京路臨街的服裝店鋪沒有一家不“打折”,折扣最低為“兩折”,最高“七折”。記者在一家不到30?的女裝品牌店看到,收銀機前面竟然排了近10位時尚女孩及其“親友團”。
打折花樣:多如金融衍生工具!
買了購物券,工資“翻一倍”
“簡單的打折沒有創意,搞促銷返券這種方式多了,消費者也會反感!”記者昨日采訪發現,今年冬季,廣州各大零售百貨在促銷打折的花樣翻新上可謂下足了工夫。以前的“促銷返券”中,返券消費一般有嚴格限制,令消費者非常不滿。今年,“促銷返券”之外的“新花樣”多了起來。
“200元現金換400元購物券。”在荔灣區一家百貨商場,商家想出了更富創意的打折辦法。消費者進入商場前,可以先去服務臺用現金購買購物券,購物券的面值是現金的2倍。“200元就可以在商場內買400元的東西。”一位商場工作人員甚至告訴消費者,“真的是血本酬賓,買購物券就等于你工資翻了一倍。”
記者在現場看到,商家這一招果然吸引了大量的顧客。在五樓的購券服務臺,記者看到顧客排起了長隊。一位姓周的市民告訴記者:“本來以為商家是騙人的,但仔細觀察店內的價格發現,這個折扣的確比去年低。”還有市民表示:“覺得商家有創意,不再是那種簡單的促銷返券了。”
其他的一些促銷方式也讓人忍俊不禁。“買滿2000元,送情侶一對。”昨日,在北京路步行街,記者好奇地詢問商家推銷人員“怎么送情侶?”對方表示,原來就是送兩張電影票,都是相鄰號碼,所以叫做“情侶”。
“今年打折多了很多,去年打折沒有這么兇猛過。”供職于天河區一家IT企業的白領劉茉莉昨日告訴記者,在廣州工作了六年的她第一次體驗到這么多打折購物經歷。還有市民打趣說,今年商家的折扣花樣多得像“華爾街的金融衍生工具”。
打折頻率:是去年同期三倍!
主流商家連續打折超40次
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對于今年的廣州零售百貨業來說,“折扣”成為了主題。天河城百貨總經理張佩清告訴記者,今年冬天的購物旺季縮短,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渲染節日氣氛,再通過打折讓利吸引消費者是廣州零售業今冬的唯一選擇。
“不光是商品折扣低了,商家打折次數也多了。”根據華南商業門戶第一商業網統計信息,從今年9月下旬開始,廣州主流百貨商家共舉辦全場規模的促銷活動41次,而去年9~12月僅15次,今年是去年同期的3倍。在折扣度上,往年年末促銷的底線是6折,而今年進入12月以來,百貨打折已突破到4~5折。
記者昨日還從廣百、友誼、正佳百貨、天河城百貨等商家了解到,商場促銷不僅時間跨度從過去的1個月左右延長至近3個月,而且促銷活動的品牌專柜覆蓋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多。往年各大品牌專柜參與商場活動的覆蓋面最高時也不過七成,但今年各大專柜參與商場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至九成以上。
消費者言
最怕對折扣進行“打折”!
年輕“潮人”希望運動裝也打折
記者昨日采訪時發現,不少商家都表示,今冬的打折使得營業額和去年同期持平,但利潤卻有所下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貨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廣州零售百貨的毛利大概在15%左右,通過殘酷的打折讓利,今年廣州百貨商的毛利率可能跌至10%以下,純利更低得可憐,剔除運營費用,商家能賺的錢并不多。
盡管商家的打折已經到了“吐血”地步,但部分消費者卻對此并不滿意。有女性消費者表示,商家打折都是在先提價的基礎上打折,比如某國際知名品牌服裝,價格比去年同期高出20%,即便多了一成折扣,依舊比去年要貴一些。還有消費者表示,商場在廣告上都說“全場打折”,到了才發現只是“部分打折”,能夠打折的商品范圍非常狹窄。
“最怕對折扣進行‘打折’!”一位消費者還向記者反映了更有趣的事情,一雙原價230元的鞋,結果一個星期后“打折”了,變成了“原價400元”,“六折”之后變成了240元,比原來還要貴。
記者采訪還發現,在服裝行業打折大潮中,年輕“潮人”所鐘情的品牌運動服裝的打折卻比同類折扣要低很多。比如在很多“五折”的商場,國際知名品牌的運動裝折扣都在“七折”以上,而旁邊的男裝和女裝折扣都為“五折”。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分析,不同消費者群體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商家也制定了不同打折策略。“運動裝多針對年輕人,所以折扣就要低些。”
--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