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女裝業存在的問題,其實也是服裝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國女裝業產量、內銷、出口多年保持高速增長,這些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其發展方式也正受到越來越深刻的質疑:市場占有總量的擴大,是用利潤空間的壓縮取得的;在女裝市場日益繁榮的同時,一些企業卻出現虧損或瀕臨虧損,有的虧損甚至達到20%以上……這種現象應引起行業的高度警覺,并引發我們對女裝業一些突出矛盾的關注。
缺少“無區域品牌”
中國地域遼闊,風俗各異,對國際流行時尚的接納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差異:根據特定消費群目標提供定向服務,更需要保持在適度規模,以求產銷平衡;其次,女裝消費者的多樣化、多層次、地域性和由情感支配帶來的隨意性,決定了女裝產品的多變性、短周期的特征,也決定了女裝企業不宜盲目做大的特殊性。但是,拋開地域差異,一個品牌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同一層次的消費者。這個方面,國外品牌深諳其道,來自歐洲的快速時尚H&M與ZARA在北京與上海的成功就是一個例子。
應該說,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無區域品牌”女裝也開始嶄露頭角,如“例外”、“白領”、“哥弟”等都是女裝中的代表;但是從總體看,中國女裝區域特征依然突出。在全國范圍內,女裝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比男裝品牌低且不穩定。制約中國女裝發展的兩大問題:一是家族管理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二是設計上雖然較以前更為注重視,但品牌特色風格不明顯,模仿現象仍較嚴重,產品定位趨同現象仍較突出,互補性差。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女裝的一大弊病是盲目的進行版型、款式模仿,而銷售形式到最后無非就演變成了大打價格戰、終端促銷戰。企業缺乏一個長久的經營思路和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目標,這才是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攘外必先安內!”
“三多三少”值得重視
女裝業一直難以捉摸,變化不定,這令人對生產企業發展空間和商業流通領域拓展前景深感困惑。專業人士也曾有探討,其中不乏有好的見解。上海婦女用品商店總經理傅明敢,多年從事服裝銷售,廣涉南京路、淮海路兩大商業街;本人亦受過服裝專業的系統訓練,并獲高級服裝設計師職稱,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修養。近日,他對記者談了一些看法,現概括為“三多三少”,相信對業界會有所助益。
款式元素多
元素一詞,是近幾年才受寵于服裝設計界的。元素,就是要素,辭書上是這么說的。推而言之,就是設計服裝的構成素材。它往往主宰了服裝的風格走向,其由內而外散發出服裝的內涵真諦,是服裝的神韻、靈魂,可概括為經典、現代、未來等幾大類。然而這一切在我國服裝業興起之初,是根本談不上的,那時不要說元素了,就是設計也僅僅是口頭上的談資。當年的服裝品位,一看便知屬于哪個穿著層面,并且還能較明白地舉出某一定位的幾個領先品牌,而購買者也相當清楚,選購衣裝就朝商場的某個區域而去,目標明確,因為那時的服裝定位清晰。
而近幾年,這一情況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服裝定位顯得不太明顯,有的甚至難以區分、不易歸類,顯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兼容。此種現象的產生,實乃服裝業的一大發展,穿著風格的多元化,定會成為時尚風氣,這勢必顛覆傳統設計理念,乃至使衣著審美發生漸變。這就是流行的多元化和消費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從而使服裝設計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內外品牌多
正如前面所說,只要提到某類衣裝,人們總能說得出幾個領銜性的品牌,無論是男、女、童裝,還是梭織、針織、皮革,都有幾個冒尖于市場的牌子,好像在起示范作用,引導人們的消費。如今,這一現象似乎在漸漸消失,主要表現為:國外品牌紛紛入駐;國內許多品牌提升品位、檔次;中小企業傾力打造、加速躋身品牌行列;以往領先性品牌著力延伸、分散了市場的注意力;有些國內品牌命名洋化趨勢重,且不易認讀。正是這五大因素,淡化、削弱了品牌的凸顯。因此,極具代表性的品牌的現身,一時就變得渺茫了,甚至顯得游移不定,以致可持續發展品牌的脫穎而出,更不甚明了。
向往高端多
只要對服裝業稍有了解,便可發現業界有一種攀高的風氣,特別是女裝企業,尤其突出??言必國際,動則高檔。殊不知,如此鐘情高端產品,卻忽略了這樣一個常識:貨品為誰生產,為誰提供穿著服務?大家群起而上,都來提升品位、都走高檔路線,現實嗎?顯然,這樣的決策顯得有些不足。在當前市場不規范、不成熟的條件下,任何決策上的偏頗,都會為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光有熱情不行,它代替不了市場競爭。借用一名服裝人的話說:“若待到市場完善后,還是憑熱情而為的話,那么,企業蒙受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個性女裝少
經研究市場可知,不少消費者買不到適合自己的女裝。特別是那些中低收入、上了年紀、體型變化者,是女性中的大部分消費者,她們才是真正的需要者。當她們有需求時,就只好求助于大賣場,或某些集中特惠場,結果,所穿皆非所愿。這與企業的年齡設定關系很大:企業大多定位于20-40歲,50歲往上的服裝做的人很少,以致出現市場空缺,有時她們只好穿40歲的服裝,雖美其名曰,顯得年輕,但畢竟人過50,又有誰能穿出這個年齡段的特有氣質?況且心態與年齡、體型,畢竟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只講心態,不講年齡,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屬精神層面;其實,心態還是因年齡而生的,這是客觀的存在,有其內在的因果聯系。加之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經大大增加。這是個很大的數字,因此,為這個龐大的年齡組設計、生產他們所需的衣裝,是企業的重大職責,也是市場空缺的急需。
設計主導少
任何企業都需要重視產品的設計,因為這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可事實上,就服裝企業而言,離這個目標尚有很大距離。常說設計師是服裝的靈魂,是企業的核心、骨干。但是,不少企業對這一點并沒有足夠的認識,更沒有視他們為核心人物,使得很多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大受影響,阻礙了業務能力的發揮。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那些有名的、有本領的設計師,并不活躍于企業,也不做聯系市場的消費,而是熱衷于高端的策劃和包裝,重在做形象。這些設計師的影響很大,能力很強,如果使這個資源在與市場行銷的結合上,真正發揮作用,其實際意義將不可估量。
商家品牌少
作為主要流通領域的百貨商場,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少有自身的品牌,僅在招商、經營上用力頗多。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把適合商場定位的貨品引入,以求得穩定的營業額,提升績效。至于如何去搞牌子,創商家品牌,可能壓根就沒想過,那是他們崗位職責中所沒有的,這是機制所使然。商家作為銷售主渠道,缺乏對市場銷售的引導作用,并無主導貨品推向市場;商場的作用,類同于房產商,向供貨方出租柜臺,按月收取租金,或督促入駐者保證業績,否則,不是另換他人,就是“賣單”(即補足核定的營業額),這是商場的無奈。由此可見,商家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這難免使服裝銷售大打折扣。當然,對于拉動市場消費影響更為巨大。因此,商家的作用,將有待進一步研討。特別是國際百貨行業強手的搶灘入駐已成為現實,并大有強化之勢,這是本土商業經營者所不能忽視的。
新聞來源:服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