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中國概念,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中國服裝設計師、品牌、產業存在和發展的根基。
在中國服裝行業,將影響向世界時尚領域蔓延的努力從來也不曾停止。但是,我們是否做出了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服裝?是否做出了能代表中國的品牌?是否真的在世界時尚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底氣不足。因為沒有“民族的”,所以我們無法成為“世界的”。因此,我們必須花更大力氣去挖掘“民族的”。于是,我們聽到了 “中國概念”這樣的字眼。
“中國概念”,既有中國也含世界,既有歷史也含當代。這已經得到中國服裝行業的普遍認可。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肯定、否定、質疑等各種聲音此起彼伏。尤其是當奧運臨近,中國各種推廣活動在國外舉行時,國外媒體對此的關注和討論也多了起來。此情此景,中國服裝行業該做怎樣的思考和行動?這,無論對于想走出去的企業,還是專注于國內的企業;無論是對于強調中國性的企業,還是張揚國際化的企業,無疑都是值得關注的。因為國際時尚話語權還被西方掌握著,因為消費者還在跟隨西方的流行腳步,因為中國永遠是中國服裝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什么是中國概念
在時尚領域,概念的提出早已司空見慣。有的概念的提出是有理有據、眾望所歸,而有的則只是有虛無實、一個空殼而已。扒開概念本身,再也找不到其他內容。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根據采訪,認為“中國概念”的內涵可以總結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是指以中國的“神”為中心。
●依文總裁夏華:“中國概念強調的是神,而不是形。對于中國概念,我們不要簡單地用一種物化來表示,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找到中國概念神的東西。”
●白領總設計師付奎:“對中國概念的理解,我也認為神似更重要,不在乎具體引用的是什么。”
兩個基本點則包括中國的歷史、現代與國際時尚流行趨勢兩個方面。
●福建云敦服飾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劉周水:“很多人一直把中國概念當成是純中國的,或者是百分百中國的,所以叫中國概念。事實上,它是把中國與西方融合后,提煉出的新概念!
●歐迪芬集團董事長王文宗:“我們常常把中國概念低估了,簡單化了。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56個民族,不是那么容易提煉總結的。而且提煉后還要結合當代國際時尚進行再創造!
●付奎:“我們要做的是當代的中國概念,是當代人能接受的、符合國際流行的、同時有本土特點的東西!
●著名設計師計文波:“中國概念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應該切入到生活中、切入到社會中去,為人所用。中國概念要思考:怎么在原有文化、現代文化的基礎上去挖掘,去變成現在的實用?”
●柒牌集團董事長洪肇設:“中國概念,是一種具有民族性、包容性和創新性的理念。”
兩個層面
中國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源于對設計上的思考。所以,很多人是從設計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概念的。這是最常接觸到的一個層面。而一些企業家和研究人士,則透過設計,開始將其向品牌、產業的層面去延伸,這就是中國概念的第二個層面。
●夏華:“作為一個中國品牌,我們學巴黎、學歐洲......學了很多年,F在,很多企業家開始思考題:我們到底是誰?到底靠什么讓我們的品牌、產品具有高附加值?這是一個品牌最核心的價值支撐。因此依文六年來一直在研究中國文化,希望把其中的核心元素提煉出來,用在產品、店面,甚至長遠規劃中去!
●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服裝設計系副教授錢欣:“提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意大利時尚界常自豪地掛在嘴邊的‘意大利制造’。就是一種意大利文化的時尚業模式。中國概念也應該理解為有中國文化底蘊的時尚商業模式!
●意大利DARC設計研究咨詢機構的設計師兼國際合作部經理Caravaggi:“是否可以將‘中國概念’理解為‘中國制造’?‘意大利制造’,就是現代意大利人對意大利傳統文化理念的繼承和發展,傳達出一種文化精神。中國概念,同樣需要將產品的設計特征、生產特色和市場特征,體現為中國獨有的文化優勢與特征。產品本身的特征僅僅是中國概念中的一個方面而已!
為什么做中國概念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以一言以蔽之。但是,當國內外“為做概念而做概念”的質疑聲越來越多時,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更細致的解讀。
市場需求
中國概念,并非一個公益概念,而是一個商業概念。所以,對于設計師和品牌企業來說,空有熱情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踏踏實實地站在有消費者需求的市場土地上。
●洪肇設:“市場需求是中國概念服裝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但中國概念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需求需要適當引導!
●木真了總經理兼總設計師王曉琳:“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氣質。國外的服裝并不總是適合中國人的!
●付奎:“作為中國人,對具有中國神韻的現代服裝是有渴望的。所以,中國概念肯定有市場,關鍵看有沒有點能引發出來。而且,這種需求會隨著國家實力的加強增大。”
●劉周水:“我們的客戶很認同我們的服裝,各省都有銷售,一年消費額幾個億。雖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層面都穿我們的服裝,但是在一類二類城市消費面還是很大的。”
●概念98董事長陳娟紅:“即使是那些玩著從國外傳來的極限運動的年輕人也會渴望穿有中國概念的服裝!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蘇葆燕:“隨著我們的品牌在這方面運用得越來越嫻熟,隨著國力強大,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人都會越來越喜歡中國文化,就會越來越喜歡中國概念的服裝。而且國際交流的增多,也會推動中國概念服裝的市場。我們很多人在國內很少穿中國概念的服裝,但是去國際參加交流活動時,都喜歡穿一些有中國概念的時裝。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歌巴赫先生問過我:‘為什么老穿中國概念的服裝?’我就反問他:‘為什么老穿西服?’這是一樣的道理!
●夏華:“如果中國概念做得好,一定是大眾的、國際化的市場!
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楊棋彬和王文宗董事長不僅肯定了這種市場需求的現實存在,更認為應該創造需求。
●楊棋彬:“市場需求有兩種:一種已經有的,如奧運的召開,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增加了很多對中國概念服裝的需求。有一些運動服裝品牌就推出了一些有中國風的服裝,去滿足這種需求。另一種,則是市場目前還不存在的需求,需要去創造出來,讓大家接受。如上海灘品牌就創造了一種需求!
●王文宗:“需求是可以創造的。如1997年,我們通過對中國歷史上的內衣的研究發現,女孩子在婚嫁時必須帶喜,而且中國的本命年一直在流行。因此,我們決定針對這些,開發中國紅內衣。這之前的文胸和內衣,幾乎看不到紅色。而中國紅內衣推出來后,一炮而紅,北京的幾個賣場都賣斷貨了。”
找尋自我
當很多評論一提到中國服裝,就想到抄襲模仿時,設計師心痛、品牌心痛、產業心痛。
●Caravaggi:“中國概念由馬可波羅帶給我們,它傳播出中國文化的華麗、富貴、精致與才智;可是,近代的中國概念傳播出的是量販、粗糙、拷貝等,我們為之遺憾。無論什么產品,都應該研究人們的生活方式,研究如何體現本國文化的特征。獨一無二的文化特征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才能被世界認可。”
●著名時裝設計師祁剛:“不強調中國元素,我們拿什么去和歐洲設計師拼?拼什么?看看歐洲以外的設計師們是怎樣做自己的,就是我做中國概念的原因。作為設計師,根源很重要,如果把根丟了,在國際的時尚舞臺就無法立足!
●夏華:“國外品牌做中國概念多是為了商業價值,中國品牌是要尋找根源。中國品牌之所以到現在沒有地位,就是沒有被認知的點,沒有被記憶的點。目前除了那些中式服裝,沒有哪個品牌有明顯的中國特征。這不得不說是我們行業的一個悲哀。”
●洪肇設:“只有做中國概念,才是企業基業常青的突破口;作為企業,求得生存與發展是根本出發點,做秀是不務實的!
怎么做中國概念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中國服裝對傳統文化的引用一直存在,雖然中式服裝早已在做,但正如Caravaggi所言:“那些用了傳統符號的服裝,不能算中國概念。在主要城市的主要商場,還很難看到真正意義上有中國概念的服裝品牌。”所以,怎么做中國概念,成了設計師、品牌和整個產業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專業研究
千萬不要以為中國概念是以“神”為中心的,我們就可以憑感覺操作;不要以為我們是中國人、生長在中國土地上,就必定對中國概念有天生的認知。當“中國設計師和品牌對中國概念的運用沒有外國的好”的批評聲傳來時,我們能做的、必須做的,就是更專業、更深入地研究中國概念所依存的歷史、工藝、款式、圖案、面料等等,以及現在做所需要的一系列現代操作手法,然后以一種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出來。
●洪肇設:“要做好做大中國概念,就不能存在短期的投機行為,而應該務實地進行深入研究,設計方法及思維等都應該做改進。”
●王文宗:“之所以歐迪芬中華元素內衣創新設計大賽在第一屆后,我們決定按朝代定主題舉辦,就是因為如果不按朝代、分民族地一點一點地研究,真的很難吃透中國概念,更別說消化吸收、再創作,做出中國概念了。”
●夏華:“今年我們會成立創意中國文化工作室,一是研究神的東西,一是研究形的東西。我們會特別研究、整合很多的中國傳統工藝,把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提煉出來,用在服裝產業上。”(夏華的思路和決心,不禁讓記者想到香奈兒收購五家頂級手工作坊的行動。沒有這些工藝,香奈兒的時裝品味堪憂。)
除了經常可以想到的以上這些方面的研究,我們還要研究的是現代操作手法。比如中國概念的服裝品牌的定位:是小眾還是大眾?是高端還是低端?是國內還是國外?
●錢欣:“服裝設計的定位方法很復雜,好的定位能幫助品牌走向國際化市場。我國服裝行業對品牌的定位從思想上認識了其重要性,但不理解設計過程的復雜性,或沒有十分專業地定位設計團隊,只是簡單假設、草草了事,最后結果不盡如人意!
●Caravaggi:“服裝品牌的定位是一個特殊的設計過程。在意大利,許多服裝品牌公司或時尚產品公司,每年對品牌定位的調整都是委托專業設計機構來完成。它是品牌成敗的重要環節。”
整體著眼
當中國概念不再局限于設計一個層面,那么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也就必須從整體著眼。畢竟,設計是要服從于一個品牌的,而品牌也要服從于一個產業。正如夏華所言,中國概念應該滲透到產業、品牌的整體規劃中。
●洪肇設:“中國概念的傳播就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傳播,應該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產品傳播只是基礎。”
●Caravaggi:“中國概念應該是一個從理念到模式的建立的過程,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其次才是具體產品的深化設計!
●錢欣:“具體的服裝造型、色彩和面料當然是必不可少的表述因素,但不全面。企業生產環境,對客戶的態度以及市場的競爭各個環節,是否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特征?說大了,是一個中國文化產業鏈的問題在服裝產業的表現!
●王文宗:“國外很多運作概念的成功案例,都堅持了整體性、根本性、長期性,有整體的規劃、根本的思考和長久的堅持。”
產品落地
有國外記者在看了“China Design Now”(創意中國)展時提出,希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國人在用的產品的展示,而不是一些概念化、表面化的表達。
●計文波:“我們這兩年老在講‘落地、落地’,但是我們做概念卻常常停留在概念的層面,沒有將其做成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很多國外大師到中國來,也會借用一些中國元素在設計上,但他們是變成產品,在市場上賣,充分實現其商業價值。而我們停留在展示和欣賞的階段,甚至還自我陶醉,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王文宗:“如果不把概念落實到產品和市場上,做中國概念,只能是口號大于實際。如果企業只是做一兩場發布,給政府看、給協會看,不如不做,沒有意義,浪費資源。”
●劉周水:“只玩概念,沒有產品落地,會讓品牌與消費者沒有交流與互動,讓人看不懂!
●夏華:“今年奧運會期間,我們會推出相關的產品。”(在記者看來,相比較通過廣告、宣傳等去喊幾句奧運口號,推出相關的產品應該是利用奧運契機的最好方式。如阿迪達斯、耐克今年都推出了具有中國概念的服裝,這才是他們的高明之處。這也和楊棋彬主席的觀點不謀而合,就是一定要通過一些已經存在的、有市場的產品去做海外的傳播,去讓中國真正走向國際。)
了解市場
即使消費者對中國概念的服裝有需求,具體到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具體每個消費者,他們的需求無疑是存在諸多區別的。不了解市場,我們就無法有針對性地做中國概念。
●洪肇設:“消費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做中國概念也是要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的。”
●夏華:“中國的文化積淀離我們很遙遠,如果設計師對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都不了解,那么設計出來的服裝就不會被喜歡。”
●計文波:“很多中國設計師,還沒有真正系統地研究市場。設計師對經濟、社會等關注度還不夠,對品牌的銷售分析也不夠。”
●陳娟紅:“很多人做中國概念,完全是在迎合企業的文化,而沒有真正考慮大眾怎樣才會接受這種東西。他們往往還是關起門來自己做,沒有能深入到市場中,聽聽市場的呼聲!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從長遠趨勢來講,中國消費者對中國概念的需求肯定是一種方向。但是就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歷史階段,還很難界定。
●付奎:“目前,顧客對中國概念的需求還說不好,因為顧客需求還很多變。”
●楊棋彬:“當某種需求太多的時候,人們往往又想換一種。韓國風、歐洲風也不是每年都有市場。如果作為商業的產品設計,如果想保持需求,必須要不斷地將新意加進入!
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的提法和做法,早已不新鮮。王曉琳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她就是發現了中西合璧的創意之處,才推出了有中國文化特征的木真了?“當時,大家都在模仿歐洲,市場沒有這種東西,我就把中式元素融入時尚流行中。這樣做,其實也是從人的基本審美出發的結果。” 但是現在,我們對中西合璧的認識和做法似乎仍不盡如人意,仍然需要敲打。
●Caravaggi:“我不認為中國傳統式的改良服裝是代表‘中國概念’的。三宅一生做的就是日本概念,他對日本文化的世界化演繹被世界認可。”
●錢欣:“不成功的‘中國概念’設計不能被理解,審美上不能被接受,總之,沒有找到共性與個性的完美結合點。我一直講,要用世界的‘通用設計語言’講中國的故事。只有我們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國際化的時候,我們才會有話語權。”
●蘇葆燕:“改革開放三十年,是西方的流行主導,西方用中國元素是在西方的框架里,吸收進去用,這更符合目前消費者追求西式、但也要中式的點綴、總體是西式的需求。中國設計師則是直來直去的。有意大利品牌來北京做發布會,專門尋找了中國結、窗花等中國元素提取靈感,然后用意大利的面料和手法去創作。做出來的東西,中國與國際渾然一體,但總體更西式!
●夏華:“能做好中國概念服裝的人,一定有國際化的設計視野!”
●王文宗:“如果有國際視野,操作的流程、格局、成熟度會比較好。否則,手法可能比較粗,格局比較小,層次不是特別高!
所以,正如祁剛所言:“并不是中國概念泛濫,而是做好很難。我們大家還要再接再厲!
適度原則
中國概念剛起步,操之過急不行,拖拖拉拉也不行,因此,度的把握很重要。
為了保證長遠發展,為了尊重市場現狀,依文、歐迪芬、木真了等品牌都把中國概念的服裝限制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
●王文宗:“我們并不是全部的商品都做中國概念,而是有一定的比例,大約15%~20%。如果不顧慮市場,就會有風險!
●夏華:“我們會一點點地滲透,今年可能會推出20%左右的有中國痕跡的現代服裝。如果做得好,會一步步地增加比例。作為企業,不可能像藝術家那樣,還必須考慮市場現實。”
●王曉琳:“我們要滿足消費者目前的審美。因此,目前在國外市場,我們95%做時尚類產品,剩下的是中國概念式的;在國內市場,80%做時尚類的產品!
除了產品線的安排上,每一件服裝的設計上,也要適度。
● 楊棋彬:“不要把太多中國概念的東西放在一起,那樣會讓人很難接受。既要接受圖案、又要接受版型、甚至還要接受顏色,真的讓人一下子很難接受這么多。為什么Y3的顏色那么傳統保守?因為他款式特別。而很多中國設計師,面料很中國、款式也很中國,做出來像民族服裝,很難接受。在一件服裝中,用多大比例的中國概念,用多大比例的國際時尚,要做很好的平衡。”
產官學聯手
當有國外媒體指出 “中國缺少的不是有靈感和創意的設計師,而是一種整體的能激發創意的環境”時,我們也需要拷問一下我們的創意環境。
●付奎:“設計沒有得到認可,也不是設計師不下功夫,很多東西和做藝術一樣,不是個人下功夫、做兩天就做出去了。必須有很多東西的積累、啟發,需要周圍環境的刺激。不僅是設計問題,可能各方面都沒發展到那個程度!
●洪肇設:“中國能激發設計師創意和培育設計師的大環境還是有待改善的。不僅是企業內部環境,也包括行業環境和社會環境!
●計文波:“國家對設計產業的重視問題,對于設計人才的重視和培養問題,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王文宗:“塑造一個環境和整體氛圍,不是一個品牌可以做的,需要產官學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一起去整理,一起去做!
●夏華:“政府可以把做得好的品牌弄到國外做推廣,那當然很好,但這真的可以說是奢望了。其實,別說國外,如果在國內,中國品牌可以受到商業、媒體等各方面足夠的重視,已經很不錯了。國外品牌比國內品牌的優越性,使很多企業熱衷于去國外代理品牌,而不是自己打造品牌。然后,消費者在商場里看到了滿眼的國外品牌、英文商標,完全感受不到中國品牌的存在。這樣的土壤,使得大家大多會走捷徑,只有少之又少的企業家會咬牙做本土的品牌。我雖然沖在前面,但也捏一把汗”。
●陳娟紅:“中國學生的設計,很多還停留在復制的階段,不能進行由內而外的創造。他們只是將自己看到的拼在一起,很表面地又傳出去,而沒有理解背后的真正含義!
●錢欣:“中國的設計學教育,從方法上與國際先進國家還有距離......我們還存在全民審美環境缺乏、藝術熏陶缺乏的問題。這有并不是靠創意產業園區來解決問題的。”
●楊棋彬:“外國人到北京,想看一些有中國文化的東西,卻很少有官方的資料,可以告訴他們可以到哪里去看。國外這方面的推廣就很多。”(聽了這個,記者不禁想問:當國內國外的消費者想買有中國概念的服裝品牌時,誰能給推薦一下呢?)
充滿信心
在做中國概念的路上,消費者的沒有信心,設計師的沒有信心......都要我們一一去克服。
●洪肇設:“我承認,目前中國消費者對國外品牌運用中國概念做出來的服裝的評價更高。但是這些品牌本來就受青睞,他們應用中國元素,剛好也迎合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夏華:“現在很多國際品牌,包括阿瑪尼,都在用中國概念做產品。他們那么受歡迎,應該和品牌本身的影響力有關。國際品牌更有話語權,他們推出任何一種概念也都更有話語權!(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來說,消費者并不是因為中國概念沒做好排斥我們,而是長期形成的消費觀念使然。)
●王文宗:“中國的民族自信心還是沒有完全恢復,所以才會有崇洋媚外。但當中國實力增強了,我們的研發能力強了,崇洋媚外的狀況就會慢慢改變!
●蘇葆燕:“國力強了,消費者對我們自己就越來越有信心,會更好地接受中國品牌!
●楊棋彬:“當人們懂得欣賞了,就不會再只是尋找表面的東西。這個問題在香港也存在過,外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有過這樣的歷史。因此,這不是什么問題!
●祁剛:“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人們的視角也開闊了,見識提高了?粗袊洕某掷m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中國消費者的理性。”
●計文波:“如果我們的設計師都對中國概念沒有信心,都認為中國概念不能成為國際的,那我們又怎么能做好?”(對此,夏華解釋道:“設計師沒有信心,也是源于消費者沒有信心、市場沒有信心,沒有成功的先例。一個國家的強勢文化造就了他們產業的強勢。但如果沒有設計師勇于跳出來去表達,如果沒有企業家勇于花錢去推廣的話,就真沒有機會了......而且,如果說對中國概念、中國文化吃得透的話,肯定是中國品牌。我們真的做出來,那才是很契合的,因為我們是中國品牌,然后用中國文化表達出來。這一點我們是要有自信的,這畢竟是我們的文化!”)
所以,請記住Caravaggi的話:“ 意大利服裝的話語權,也是靠我們自己不斷努力贏得世界認可的。只有得到世界的認可,才會有話語權!币虼耍覀儽仨氂行判,然后努力!
勇往直前
設計師王巍在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曾指出,他的年齡和經歷都還不足以充分地理解中國文化、表現中國精神,“當我40或50歲時,可能我會更自信地去表達中國精神”。難道,我們年輕的設計師、品牌乃至我們的產業,還需要等待?
●洪肇設:“這是一種成熟穩重和負責任的說法。不過我個人認為,理解中國文化和表現中國精神可以有不同的層面,當然也允許存在著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式的表達。”
●計文波:“年輕設計師沒有相關閱歷,感觸沒有那么深,可以局部去做。如果都等著很多年以后去做,那么中國概念什么時候能做出來?中國概念需要各個層面的人、用各個方式去做!
●付奎:“中國的創意環境已經是國際化的創意環境,之所以沒有出知名設計師,不僅是環境的問題,也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因此,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做我們該做的事情,然后會水到渠成!
所以,我們需要勇氣,需要嘗試,更需要堅持。
●王曉琳:“我們只有堅持,一直堅持做下去!
●夏華:“也許一年兩年,我們還達不到理想狀態,表達得那么好,但是一定要尋找機會去表達。這需要有企業率先站出來,告訴大家:這樣做是有未來的!即使失敗,也能讓后來者總結教訓!
總之,我們今天提出中國概念,做中國概念,絕對不是為了尋求一時的流行,不是讓中國甚至世界刮起一股中國風,彰顯中國一時的威風;而是從產業發展、企業發展的長遠去考慮,為中國服裝品牌、中國服裝產業尋找自己的根基和特色。所以,除了堅持,還是堅持!
新聞來源:中國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