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隨著圣誕節的臨近,海外訂單高峰正悄然靠近。寧波海關數據顯示,9月出口玩具共計5719萬美元,創下9.8%的年內最高增幅。長三角的其他城市的出口情況也呈現出逐月快速反彈趨勢(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日前也透露,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9月外貿進出口明顯好轉,服裝、鞋類、家具、玩具等需求彈性較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再度展現出較強的出口競爭優勢。
在作為中國外貿“風向標”的廣交會上,參展商去而復返、采購商數量回升、成交額顯著上揚;月初公布的PMI分類數據也顯示,新出口訂單指數正在持續上升。一切似乎都預示著飽受外需萎縮之苦的中國外貿在迎來曙光。
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當前出口形勢頂多算得上“乍暖還寒”,離真正的“回暖”尚有較大距離。進出口情況的好轉,并不能掩飾對外貿易領域存在的根本問題???主要發達國家尚未實現經濟復蘇、需求仍然疲弱,同時貿易摩擦頻發,這也使得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或將日益突出。
盡管出口顯露出“季節性復蘇”的特性,但仔細研究就可以發現,近期訂單的增加主要是短期訂單,源于圣誕節、元旦假期臨近誘發的消費需求釋放,加之美國現在的庫存水平為數十年來最低,客戶存在強烈的補庫存需求。盡管9月份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已到達53.3%,但在被調查的20個行業中,仍然有9個行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低于50%的臨界點。短期訂單只是暫時現象,無法支撐中國出口的持續回暖,當補庫存的訂單完成后,可能又會陷入新一輪的“訂單荒”。
據全美零售業協會(NRF)預計,今年節假日銷售期間美國消費者的平均開支預算將同比下降3.2%,同時消費者推遲購物時間仍將是今年的主題。可以認為,盡管今年的節假日消費比去年有所好轉,但美國零售業仍然沒有擺脫困境。由于美國、日本和歐洲占中國出口份額的65%以上,只要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仍保持疲弱,中國的出口就很難回歸2008年中的高點。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亦不利于出口的繼續恢復。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中國已經頻繁遭到貿易保護主義的侵擾。商務部稱,今年以來,中國遭遇了88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59起反傾銷,9起反補貼,涉案資金規模102億美元。繼續不惜代價只為擴大出口顯然并不現實,而且會進一步引發對我國商品的貿易抵制。因此,預計未來在運用出口退稅等出口刺激政策時會更加謹慎。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僅僅根據數據分析,很可能會掩蓋出口疲弱的狀況,由于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出口一路下滑,如果未來可以繼續保持月出口額千億美元的水平,那用不了多久出口增幅就會再度達到20%甚至更高。但這并不足以成為歡欣鼓舞的理由。
我國外貿一直有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痼疾。毫無疑問,金融危機給經濟結構調整形成了倒逼機制。在外部經濟環境并不明朗、貿易摩擦隨時可能升級的情況下,國內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緊迫感亦在不斷加劇。而結構調整的政策和措施無疑會使外向型企業面臨更多的壓力。一旦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弱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形成合力,衰退性困境與政策性困境或將同時并存,屆時,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出口企業,或許將會迎來一股更為凜冽的“倒春寒”。
-- 來源:新京報